ChatGPT 製造商 OpenAI 計劃於 2026 年與半導體公司博通合作開始生產其首款 AI 芯片,但不會對外銷售。
據報道,該計劃旨在滿足日益增長的計算能力和市場控制需求,而非單純的擴張。OpenAI 和博通均未就此事發表官方評論,但《金融時報》援引知情人士的話稱,該芯片將於明年準備就緒。
對於OpenAI,生產硬件是一項巨大的飛躍,因爲訓練和運行大型語言模型會以驚人的速度消耗計算能力和cash。迄今爲止,芯片製造巨頭英偉達 (Nvidia) 基本上佔據了大部分市場,其 GPU 可以處理數十億次查詢。
然而,依賴單一供應商並非明智之舉,因爲價格高昂,而且供應可能毫無預警地緊縮。最終,掌握主動權的是芯片製造商,而不是用戶。
知情人士向英國《金融時報》,該芯片將由 OpenAI 內部使用,不會提供給外部客戶。
去年有報道稱,OpenAI 已開始尋找替代方案。
博通首席執行官陳福陽(Hock Tan)週四表示,公司預計2026財年的人工智能收入增長將“顯著提升”,此前該公司已從一位未透露姓名的新客戶那裏獲得了超過100億美元的人工智能基礎設施訂單。受此消息影響,博通股價上漲了4%。
陳先生在財報電話會議上表示,上個季度有一位新潛在客戶下了確定訂單,使其成爲合格客戶。
Tan 進一步表示,另外四家公司正在與博通進行深入討論,以設計自己的芯片。
整個行業的目標都很明確:減少對英偉達的依賴,削減成本,並優化內部工作負載。目標雖然簡單,但路徑卻並非如此。
OpenAI 加入這股潮流稍晚,落後於谷歌等業內同行。谷歌已經擁有自己的 Tensor 處理單元,而亞馬遜則擁有 Graviton 和 Trainium 處理器。社交媒體巨頭 Meta 也在推進專有 AI 芯片的研發。
設計、測試和製造硅片成本高昂,技術要求高,風險也很大。即使是最大的科技公司也曾遭遇過挫折。對於本質上是一家軟件公司的 OpenAI 來說,挑戰更是艱鉅。
消息人士稱,OpenAI 將很快完成其芯片設計,並將其交付給臺積電進行生產。如果一切按計劃進行,該芯片可能會改變公司的經濟狀況:降低運行成本、加快實驗週期,並加強對基礎設施的控制。然而,問題仍然存在。
這些芯片會永遠留在OpenAI內部嗎?還是說OpenAI有一天會加入谷歌和亞馬遜的行列,銷售AI專用硬件?ChatGPT、DALL·E和其他內部系統很可能是首批用戶。
這樣的合作揭示了一個更廣泛的事實:人工智能不僅僅是精妙的算法或數據集,硬件——模型背後的引擎——也同樣重要。誰控制了它,誰就對創新的步伐施加了影響。
分析人士將其比作早期的石油繁榮:芯片是燃料,而對供應鏈的控制決定了誰能勝出。從這個意義上講,OpenAI 的決策不僅關乎技術,也關乎實力和戰略。
這個行業正在快速發展。那些能夠設計、構建和運行自有芯片的公司將擁有優勢,這不僅體現在成本上,還體現在速度、靈活性和創新性上。OpenAI 與博通的合作或許充滿挑戰、充滿風險且充滿野心,但它可能標誌着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軟件公司將掌控硬件,從而實現他們的 AI 夢想。
如果您正在閱讀本文,那麼您已經領先一步了。請持續關注我們的新聞通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