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5日,新能源王者歸來,鋰電概念集體飙漲,先導智能(300450.SZ)率先衝擊漲停,激活了板塊的人氣。
截至收盤,天宏鋰電(873152.BJ)漲30%,利元亨(688499.SH)漲20%,億緯鋰能(300014.SZ)、欣旺達(300207.SZ)大漲超16%,海目星(688559.SH)漲超13%,赢合科技(300457.SZ)、天奈科技(688116.SH)、贛鋒鋰業(002460.SZ)、恩捷股份(002812.SZ)、璞泰來(603659.SH)均大漲。
港股的中創新航(03931.HK)漲超18%,天齊鋰業(09696.HK)、贛鋒鋰業(01772.HK)、瑞浦蘭鈞(00666.HK)均錄得大漲。
鋰電板塊的走強,或源於近期一繫列的催化因素——
一方面,儲能行業景氣復蘇。2025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222GWh,新增備案約665GWh,同比大幅增長約120%,下半年有望延續增長態勢。此外,伴隨海外能源轉型,新能源佔比提升帶動靈活性調節資源的需求,海外儲能市場有望迎來需求放量。國產儲能產業鏈具備明顯優勢,相關企業出海進程加速。
儲能行業需求旺盛,帶動上遊儲能電芯市場火熱,行業甚至進入「加價也排不到貨」的狀態,供需格局緊張。據悉,寧德時代、億緯鋰能、瑞浦蘭鈞等企業的產線持續滿負荷運轉。
另一方面,「反内卷」政策連續發力,鋰電行業落後產能進一步出清,供給端的改善也進一步促進電池產業鏈的業績復蘇。
中原證券研報指出,展望2025年板塊業績,鋰電池需求將持續增長,產業鏈價格跌幅總體較2024年將趨緩,行業盈利預計將修復,總體預計全年板塊營收持續增長、淨利潤將恢復增長。
另外,有市場人士認為,大盤近幾日的調整,也為今日電池概念集體爆發提供了契機。
除上述因素外,近一段時間,固態電池領域利好頻出,行業不再是「講故事」的嘴炮階段,而是實實在在走向產業化,這無疑激活了市場想象力,相關概念股飙漲。
為首的正是先導智能,公司8月末以來累計漲幅超80%。近日公司在互動平台表示,在固態電池領域,公司作為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全固態電池整線解決方案服務商,已成功打通全固態電池量產的全線工藝環節。
截至目前,公司已與多家國内外領軍企業達成設備合作,不僅向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内的頭部電池客戶、知名車企和新興電池客戶交付了各工段的固態電池核心設備,更成功輸出量產級固態電池整線方案,相關產品得到客戶的高度認可並已陸續獲得重復訂單且後續有望持續放量。
據深圳市高工鋰電有限公司不完全統計,2025年上半年,先導智能、海目星、赢合科技、利元亨等多家頭部設備企業披露的新簽及在手訂單總額已超過300億元,同比漲幅高達70%至80%。這里面有相當一部分固態電池訂單。
財通證券研報認為,2025年以來,固態電池技術持續獲得突破,多家車企計劃於2027年左右開始搭載全固態電池。隨著中試線的陸續落地以及鋰電擴產週期的重啓,設備企業基本面有望持續改善,整個行業正逼近從實驗室邁向規模化量產的臨界點。
也不光是上遊的設備端,在中遊製造端,寧德時代預計2027年實現固態電池小規模量產,2030年有望規模化應用。此外,億緯鋰能的固態電池成都量產基地揭牌,「龍泉二號」全固態電池成功下線。國軒高科亦宣佈,旗下準固態電池已通過多車型實測,能量密度達300Wh/kg,可實現千公里續航,預計年内實現批量裝車。
下遊方面,長安汽車也發佈了金鍾罩固態電池,能量密度達400Wh/kg,續航可達1500公里,預計今年底就可首發樣車。蔚來將半固態電池量產線建設列為研發重點。下遊應用場景的打開,進一步催化了固態電池賽道的想象空間。業内預計2030年全球固態電池市場規模將超3000億元,市場空間巨大。
興業證券指出,目前初代全固態電池材料體繫已定型,材料性能和設備接近量產要求,預計今年下半年進入固態電池設備和材料企業定點的關鍵期。
誠然,在種種利好因素的推動下,固態電池以及整個電池板塊集體「狂飙」,機構散戶趨之若鹜,在目前AI概念股獲利盤承壓的背景下,投資者急於尋找下一個風口,電池板塊能否承接AI高位股的資金,板塊上漲是否具備持續性,仍需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