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st Buy:從實體零售到數位健康:多元化策略能否帶來驚喜

來源 Tradingkey

投資論點

TradingKey - Best Buy 是消費性電子零售業的領導者,擁有強大品牌和廣泛門市網路。儘管面臨關稅和競爭壓力,其多元化收入及新策略舉措,如 Best Buy Marketplace、廣告業務和健康科技投資,預計為2026財年帶來2-5%的收入成長潛力。 DCF估值顯示目標股價為92.11-114.14美元,顯示其被低估。憑藉強大的全通路策略和成本效率,Best Buy 提供了一個引人注目的投資機會。

bby-stock-price-chart

來源:TradingKey

bby-financial-data

來源:Best Buy、TradingKey

公司概況

Best Buy是一家美國零售公司,成立於1966年,專注於銷售電子產品、家電及相關服務。公司在美國和加拿大經營超過1,000家門市,產品線涵蓋電腦、手機、電視、音響設備等。以專業產品知識、優質客戶服務和技術支援著稱,是消費者購買電子產品的重要管道。透過創新零售體驗和多樣化服務,Best Buy在電子零售市場佔據領先地位。

產業競爭分析

2024年全球消費性電子市場規模達12,141.1億美元,預計2030年將增加至17,826億美元,2025年至2030年的複合年增長率為6.6%。產業成長受技術快速進步、可支配收入增加以及消費者對便利性和互聯性需求持續成長的推動。

consumer-electronics-market

來源:grandviewresearch

競爭環境:Best Buy 在高度競爭的消費性電子零售業中,面臨亞馬遜、沃爾瑪、Target蘋果商店等線上線下零售商的激烈挑戰。根據 Numerator 數據,Best Buy 和亞馬遜主導市場,過去一年分別佔特定消費性電子產品總銷售額的30%和28%,競爭尤其激烈。亞馬遜憑藉廣泛的產品選擇、競爭性定價和快速交付在線上領域佔據優勢;沃爾瑪目標 則以低價策略和豐富的產品範圍構成威脅;而蘋果商店透過提供蘋果產品的優質體驗吸引特定客戶群。面對這一競爭格局,Best Buy 依靠其獨特的策略和市場定位來保持競爭力。

競爭優勢:Best Buy 憑藉超過50年的營運歷史,建立了較高的品牌知名度,成為消費性電子領域的知名品牌。其近1,000家實體店網絡覆蓋廣泛,尤其在農村地區相較競爭對手更具優勢,為客戶提供親手體驗產品的機會。此外,Best Buy 將實體店與行動應用程式無縫整合,打造流暢的購物體驗,並透過價格匹配政策有效應對價格競爭。與蘋果、三星、索尼等品牌的獨家合作進一步增強了其供應鏈和定價優勢,提供獨家產品和服務。根據 PitchBook 數據,Best Buy 在北美消費電子市場佔有約8%的份額,並在線下銷售中佔據約33%的市場份額,顯示出其在實體零售領域的強勁地位。 top-consumer-electronics-retailers

來源:numerator

收入結構

Best Buy 的收入結構顯示,其收入高度依賴美國市場,佔比約為93%,而國際市場(主要為加拿大)僅貢獻約7%,凸顯了公司對美國市場的戰略重點。在產品類別方面,收入分佈呈現多元化特徵,其中計算和移動電話(包括筆記型電腦、桌上型電腦、平板電腦和智慧型手機)佔據主導地位,約佔47%,其次是消費性電子(如電視、音訊設備、相機)約佔28%,家電(包括冰箱、洗衣機、烘乾機及小家電)約佔12%,娛樂(包括電玩、電影和音樂)約佔5%,服務(如 Geek Squad 技術支援、安裝和維修服務)約佔7%。這種多樣化的產品組合使 Best Buy 能夠靈活適應消費者行為變化和市場趨勢。

· 計算和移動電話:過去五個季度,計算和行動電話類別的營收佔比逐步上升,可比銷售成長率也恢復正成長。這項表現主要得益於新產品發布(如新型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遠距工作與線上教育需求的持續成長,以及 Best Buy 有效的促銷活動和全通路策略(如「Drops」策略)的推動。該類別已成為公司營收成長的關鍵支柱。

· 消費性電子產品:消費電子類別的營收佔比在過去幾季保持相對穩定,可比銷售雖有所改善,但仍未扭轉負成長的局面。市場飽和、創新速度放緩、線上零售商的激烈競爭,以及消費者偏好向其他類別的轉移,共同導致該類別表現低迷,短期內難以恢復強勁成長。

· 家電:家電類別的可比銷售持續下滑,儘管下滑速度有所放緩。經濟因素(如消費者在大件商品上的支出謹慎)與供應鏈問題的疊加效應,是此趨勢的主要驅動因素。雖然市場環境可能逐步改善,但該類別仍面臨較大挑戰。

· 娛樂:娱乐类别的可比销售显著下降,反映了从物理媒体(如 DVD 和游戏光盘)向数字流媒体服务转型的长期趋势。这一结构性变化削弱了该类别的收入贡献,使其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进一步边缘化。

· 服務:服務類別的收入表現相對穩定,凸顯了其作為經常性收入來源的重要價值。這項穩定性很大程度歸功於我的百思買總計會員計畫的持續成長,為 Best Buy 提供了可靠的現金流和客戶黏著度。

 bby-revenue-by-product-type

來源:Best Buy、TradingKey

成長潛力

儘管消費電子市場面臨低迷、關稅導致的成本上升、消費者價格敏感性增加以及進口來源調整等挑戰,Best Buy不得不下調全年銷售和利潤預期,導致股價表現低迷,業績平平。然而,公司透過靈活的策略調整展現出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力求在競爭中維持優勢並挖掘新的成長潛力。

· 市場平台擴展:Best Buy 計劃於2025年夏季推出百思買市場,借鉴其在加拿大市场的成功经验,允许第三方卖家在其平台上销售产品。这一举措旨在扩大产品种类,引入非电子产品等新品类,并通过佣金模式增加收入。目前,在线销售额占国内收的 32%(Q1 FY26),若 Marketplace 实施成功,预计将显著提升在线销售表现,为2026财年收入增长注入动力。

· 廣告業務成長:Best Buy 管理階層將 Best Buy Ads 視為2026財年(FY26)的策略重點之一,旨在透過平台流量變現提升毛利。自推出以來,Best Buy Ads 透過創新產品(如 Social+ 和 My Ads)以及與 Meta、CNET 等夥伴合作,展現出強勁的成長潛力。這項業務不僅為公司帶來額外收入,也被視為未來利潤成長的關鍵驅動力。

· 健康科技投資:Best Buy 積極投資於遠端病患監控和健康技術,進軍預計2025-2030年年均成長率達20%的數位健康市場(Grand View Research)。若成功滲透這一高成長領域,Best Buy 預計將實現收入來源多元化,預計2027年後可貢獻5-10億美元的收入,進一步增強其財務穩定性。

· 營運效率與成本管理:Best Buy 透過優化門市佈局(計畫關閉10-15家表現不佳的門市)並提升供應鏈效率,持續降低營運成本。 2025財年第一季(Q1 FY26)調整後營運營收率達3.4%,若公司持續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進展,將為獲利成長提供直接支援。

綜合來看,Best Buy 的業績預計在未來穩定並實現溫和成長,尤其是在新策略成功實施的情況下。 Best Buy Marketplace 和 Best Buy Ads 的快速規模化可能推動2026財年營收成長2-5%,每股盈餘(EPS)有望達到6.30 美元以上。憑藉在客戶服務、全通路整合和品牌認知方面的優勢,Best Buy 定位於捕捉消費性電子市場演變的機遇,並透過進軍健康科技等新領域實現收入多元化。當前估值可能低估了其長期潛力,為投資者提供了潛在的成長機會。

 bby-financial-performance

來源:Best Buy、TradingKey

估值分析

基於未來三年折現現金流(DCF)模型,Best Buy的企業價值(EV)估算為194.71億至241.30億美元,包含現值(PV,23.07億至28.78億美元)和終端價值(TV,165.32億至206.20億美元)。模型採用營收成長率0.38%至0.39%、營運利潤率2.09%至2.6%,並以美國公債殖利率3.84%至4.20%外加2%的溢價作為折現率。從EV中扣除淨負債後,除以2.114億流通股,得出目標股價範圍92.11美元至114.14美元。這項估值反映了Best Buy在消費性電子零售市場的穩固地位,以及其透過市場平台擴展(如Best Buy Marketplace)、廣告業務和健康科技投資驅動的成長潛力,儘管面臨關稅和經濟不確定性的挑戰。

風險

· 關稅影響:潛在關稅增加可能提高進口成本,壓縮毛利率。

· 經濟不確定性:經濟衰退或消費者支出減少可能降低大件商品需求。

· 競爭壓力:亞馬遜、沃爾瑪等零售商的低價和線上優勢威脅市場份額。

· 策略執行風險:Best Buy Marketplace 和廣告業務若未達到預期,可能拖累營收成長。

· 供應鏈中斷:全球供應鏈問題可能影響庫存可用性和交付效率。

 star-investors

立刻體驗

免責聲明:僅供參考。 過去的表現並不預示未來的結果。
placeholder
日幣匯率貶值破149!黑天鵝即將到來,日本重演「特拉斯時刻」? 日本選舉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市場偏向做空日幣。美元/日圓(USD/JPY)漲破149,創三個多月新高。
作者  Alison Ho
7 月 16 日 週三
日本選舉帶來的不確定性,使得市場偏向做空日幣。美元/日圓(USD/JPY)漲破149,創三個多月新高。
placeholder
日本大選將近,日幣匯率將跌破150?分析師:不排除155!如果執政聯盟大幅失去多數席位,日幣兌美元匯率可能跌至155。反之,日幣兌美元匯率可能升至144左右。
作者  Tony Chou
7 月 17 日 週四
如果執政聯盟大幅失去多數席位,日幣兌美元匯率可能跌至155。反之,日幣兌美元匯率可能升至144左右。
placeholder
7月21日財經早餐:日本執政聯盟喪失參院控制權,日元走強、黃金受阻3360,以太幣大漲逾4%日本執政聯盟喪失參院控制權,不確定性推動日元走強。川普極限測試歐盟「底線」,稱與歐盟達成的任何協議中,都要將最低關稅定為15%至20%。另外,美國財長貝森特暗示美日仍有可能於8月1日前達成關稅協議。市場樂觀看待貿易前景。川普正式簽署《天才法案》成為法例,10年期美債殖利率連續三日回調。隨著貿易局勢整體趨向緩和,美國7月密歇根大學消費信心指數連續第二個月反彈,升至61.8,創2月份以來新高通脹擔憂緩解,預計市場後續焦點將轉向聯准會貨幣政策上。
作者  Insights
12 小時前
日本執政聯盟喪失參院控制權,不確定性推動日元走強。川普極限測試歐盟「底線」,稱與歐盟達成的任何協議中,都要將最低關稅定為15%至20%。另外,美國財長貝森特暗示美日仍有可能於8月1日前達成關稅協議。市場樂觀看待貿易前景。川普正式簽署《天才法案》成為法例,10年期美債殖利率連續三日回調。隨著貿易局勢整體趨向緩和,美國7月密歇根大學消費信心指數連續第二個月反彈,升至61.8,創2月份以來新高通脹擔憂緩解,預計市場後續焦點將轉向聯准會貨幣政策上。
placeholder
日本政壇巨變!日幣匯率先漲後跌,未來走勢如何?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參議院選舉慘敗下依然堅持「不會辭職」,日幣一度升破148。
作者  Alison Ho
9 小時前
日本首相石破茂在參議院選舉慘敗下依然堅持「不會辭職」,日幣一度升破148。
placeholder
7.21精選策略分享:美元/日元、歐元/美元、以太幣、臺積電技術分析日本執政聯盟喪失參院控制權,但日本首相石破茂迄今沒有暗示他將辭職。市場普遍認為,在美日關稅談判尚未結束之際,即使領導層更迭日本政府也不太可能加快推出大規模的一攬子計劃,這緩解市場對日債殖利率攀升帶來金融衝擊的擔憂。本周市場焦點仍落於美國貿易政策及聯准會後續貨幣政策路徑上。投資者可重點關注穀歌、特斯拉、英特爾、SAP等公司公佈Q2財報。另外,鮑威爾講話、歐央行利率決議、歐洲公佈7月PMI初值,美國公佈6月耐用品訂單等數據同樣值得關注。
作者  Insights
8 小時前
日本執政聯盟喪失參院控制權,但日本首相石破茂迄今沒有暗示他將辭職。市場普遍認為,在美日關稅談判尚未結束之際,即使領導層更迭日本政府也不太可能加快推出大規模的一攬子計劃,這緩解市場對日債殖利率攀升帶來金融衝擊的擔憂。本周市場焦點仍落於美國貿易政策及聯准會後續貨幣政策路徑上。投資者可重點關注穀歌、特斯拉、英特爾、SAP等公司公佈Q2財報。另外,鮑威爾講話、歐央行利率決議、歐洲公佈7月PMI初值,美國公佈6月耐用品訂單等數據同樣值得關注。
goTop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