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斯達克交易所最近出台了一波新規,主要針對公司IPO和後續的上市維持條件。簡單來說就三點:提高了新公司上市的門檻;加快了不合格企業的退市速度;並且這次特别明確了對中概股的募資要求——注意,是公開發行的募資額,不是總融資。
具體包括:
為啥突然搞這些?說白了,納斯達克這幾年被一些「拉高抛售」的操縱手法搞怕了——尤其是一些中國小公司IPO融資額很低,一上市股價卻瘋漲幾十倍,沒過幾天又暴跌,坑了不少投資者。所以交易所這幾年一直在調查,這次新規算是直接回應。
其實像中概股那2500萬美元募資要求,2020年他們就提過,不過當時沒說清楚是總融資還是公開發行募資,只說「受限市場」(其實就是PCAOB審查不了審計底稿的地區,包括中國)的公司要滿足這個數。2021年證監會批準了,但一直沒明確。這次不一樣,直接寫明是針對中概股,並且強調是IPO募資額,還定了執行時間。
新規現在已經報給美國證監會審批了。一旦通過:
還有一條挺狠:如果公司股價連續10天低於0.1美元,哪怕沒進入整改期,也會直接停牌+加速退市。
所以這次納斯達克明顯是進一步收緊了規則,尤其是對中概股——門檻更高、退市更快、說退就退,一點不含糊,目前還不知道其他交易所例如紐交所會不會也跟進操作。
哪些中概股會受影響?
Wind的數據顯示,當前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有411家,其中有338家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佔了80%以上,包括拼多多(PDD.US)、網易(NTES.US)、京東(JD.US)、百度集團(BIDU.US)、理想(LI.US)、哔哩哔哩(BILI.US)等。市值低於500萬美元的中概股或有36家,市值約有500萬美元而不超過1,000萬美元的中概股約有46家。從這個標準來看,退市的將是一些低市值和成交不活躍的中概股。
不過,影響最大的將是未來赴美IPO的中概股。我們留意到,今年以來在美股市場上市的中概股有21只,而首發募資總額超過2,500萬美元的只有元保(YB.US)、霸王茶姬(CHA.US)和亞盛醫藥(AAPG.US)三家公司,其他的募資總額均低於2,500萬美元,這將提高中概股赴美上市的門檻。
對港交所是機遇嗎?
納斯達克這波新規落地後,市場目光自然轉向了同樣是中概股重要上市地的港交所(00388.HK)——在美股上市門檻顯著擡高的背景下,港交所大概率將成為部分受阻於納斯達克新規的中概股「備選方案」,迎來潛在的上市資源紅利,但機遇背後,「企業良莠不齊」的隱憂也需重點關注。
從適配性來看,港交所近年來一直在優化中概股上市機製:一方面,針對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新經濟企業推出「18A章」、「18C章」等特殊上市通道,降低了創新企業的上市盈利門檻;另一方面,2023年以來持續推動「雙重主要上市」流程簡化,不少中概股已通過該模式回流港股,形成「美股+港股」雙重上市格局。
如今,納斯達克對中概股IPO設定2500萬美元(約合1.95億港元)的「公開發行募資」硬門檻,疊加加速退市規則,那些募資規模不足、但具備一定業務基礎的中概股,或會更傾向於選擇港交所——畢竟港股對部分企業的首發募資額要求更靈活,且對中概股的監管環境更貼合其運營背景。
從市場需求端看,港股投資者對中概股的接受度也在不斷提升。過去幾年,回流港股的京東(09618.HK)、網易(09999.HK)、百度(09888.HK)等企業,均在港股市場獲得了穩定的流動性支撐;而港股通機製的開通和不斷優化,也讓内地資金成為中概股的重要「撐盤力量」,進一步增強了港股市場的吸引力。對於那些因納斯達克新規「卡殼」的中概股而言,港交所不僅能提供上市通道,更能對接龐大的内地資本市場,這一點是其他海外交易所難以替代的。
不過,港交所若想真正承接這波潛在的上市潮,還需應對「企業質量分化」的挑戰——隨著赴港上市企業數量增多,「良莠不齊」的問題可能會逐漸凸顯。
一方面,部分原本瞄準納斯達克的小型中概股,本身存在盈利不穩定、業務模式不清晰等問題,若港交所為了吸引企業而放松審核標準,可能會導致「帶病上市」企業增多,進而損害港股市場的整體聲譽;另一方面,即便企業順利上市,若後續經營不善,也可能面臨股價低迷、流動性不足的問題,最終淪為「仙股」,給投資者帶來損失。
對投資者而言,在港交所可能迎來中概股上市熱潮的背景下,更需擦亮眼睛警惕風險。
首先,要重點關注企業的基本面:對於新赴港上市的中概股,需深入分析其營收結構、盈利前景、核心競爭力,避免被「概念炒作」裹挾,尤其要警惕那些業績波動大、依賴單一業務的小型企業。
其次,要留意企業的上市模式和合規情況,比如是否存在股權架構瑕疵、信息披露是否充分,以及是否符合港交所的持續上市要求——畢竟納斯達克「加速退市」的邏輯也給市場敲響了警鍾,合規性不足的企業即便在港股上市,也可能面臨後續的監管壓力。
最後,需理性看待「中概股回流」的熱度,不要盲目跟風投資,而是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選擇估值合理、質地優良的標的。
此外,港交所自身也需主動作為,在吸引上市資源的同時守住「質量底線」。比如,可以進一步優化上市審核流程,加強對企業盈利能力、合規性的核查,從源頭篩選優質企業;同時,完善退市機製,對長期經營不善、不符合上市標準的企業及時啓動退市程序,避免「僵屍企業」佔用市場資源,維護港股市場的健康生態。只有做到「寬進嚴管」,港交所才能真正承接納斯達克新規帶來的機遇,成為中概股更可靠的上市地,也為投資者提供更安全的投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