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狂歡頂點未至?高盛說「彈藥」還很充足

投資慧眼Insights -近期美股科技股屢創新高引發市場擔憂,但高盛集團兩位專家從基本面和流動性角度分析指出,當前上漲具有合理性,尚未出現泡沫化特徵。
【圖源:TradingView;2025年納斯達克100指數走勢】
「這次不一樣!」——獲利支撐的牛市邏輯
高盛策略師彼得·奧本海默認為,此輪科技股上漲與歷史泡沫期有本質差異。 “科技業的估值正變得捉襟見肘,但尚未達到歷史泡沫時期的水平。”
關鍵差異在於,本輪上漲由強勁的獲利成長驅動,而非單純投機。數據顯示,納斯達克100指數的預期市盈率為28倍,高於其十年平均水平的23倍,但奧本海默強調,龍頭企業擁有“異常強大的資產負債表”,這與過去泡沫時期形成鮮明對比。
從流動性視角,高盛資深宏觀交易員保羅·斯基亞沃內指出,風險資產尚未顯示轉向避險的訊號。數萬億美元資金停泊在貨幣市場,形成“不斷擴大的買家宇宙”,為市場提供持續支撐。他類比2010-2011年情況,當時標普500指數在流動性推動下上漲30%,完全無視疲弱宏觀數據。 「在市場風向改變前,繼續追逐風險」仍是目前可行策略。
未來機會與風險並存,多角化配置是關鍵
儘管樂觀,高盛專家也提示需要關注潛在風險。未來幾週市場將進入「日曆壓縮」階段,財報季和聯準會會議等關鍵事件密集,可能引發市場波動。
斯基亞沃內預計,市場可能迎來「連續降息和獲利加速」的組合,但最大風險仍是聯準會降息路徑不如預期。
從更大格局來看,斯基亞沃內提出需關注銀行、企業、消費者和政府「四張資產負債表」。他指出,西方國家政府資產負債表已結構性惡化,市場呈現「戰爭經濟」特徵,對黃金、科技股等資產形成利好,但利空長期公債。
在這種背景下,各國央行可能被迫採取殖利率曲線控制措施,這通常會帶來貨幣問題。奧本海默建議,投資人應在樂觀中保持謹慎,透過多元化投資規避漲勢過於集中的風險。特別是人工智慧領域競爭加劇,可能影響個別公司的獲利前景。
綜合而言,目前科技股在基本面和流動性雙支撐下仍有空間,但投資人需保持警惕,合理分散風險,為潛在波動做好準備。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