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The Block
原文編譯|Odaily 星球日報 Azuma
編者按:10 月 11 日,加密貨幣市場遭遇史詩級大暴跌(詳見《1011 驚魂夜:加密市場瞬時暴跌,200 億美元灰飛煙滅》),如今雖已過去近一週,但圍繞着當日暴跌原因及其後續影響的討論仍未停歇。
10 月 15 日,業界最主要的做市商 Wintermute(暴跌當日曾網傳暴雷,但事後已闢謠)的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Evgeny Gaevoy 參加了 The Block 的播客節目,就 「1011」事件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爲該播客中的主要內容,由 Odaily 星球日報編譯,出於閱讀流暢性考慮,內容有一定刪減。
Evgeny Gaevoy:說實話,我們仍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全搞清楚這場暴跌的來龍去脈,但有一點很明確 —— 導火索似乎又是一系列與特朗普相關的新聞,這逐步引發了整個加密貨幣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清算事件。
那一天對所有人都極其異常——不僅對普通交易者,對做市商而言也是如此。一小時內,市場完全失序。
稍後我們會談到 ADL 機制(可參考閱讀《詳解永續合約的ADL機制,爲什麼你的盈利神單會被自動平倉?》),也會聊到這次崩盤與以往市場波動有什麼不同。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天對許多人而言,是非常艱難、前所未有的。
Evgeny Gaevoy:我認爲這是多重因素的疊加結果。一方面,系統中的槓桿確實更多;另一方面,市場也有了更多代幣品類、更多永續合約產品,以及更多交易這些永續合約的大型平臺。回想三四年前,我們根本沒有這麼多具備鉅額未平倉合約量、潛藏巨大崩盤風險的永續合約產品。就市場成熟度而言,雖然整體確實比過去更完善、更精密,但這種發展也衍生出諸多問題。
目前我們仍不清楚究竟是誰「爆倉」了、誰損失最大,但我懷疑很多虧損嚴重的機構其實在運行多空對衝策略(long-short strategy),比如他們可能會做空比特幣、做多某些山寨幣,他們本以爲這樣能對衝風險,結果卻被 ADL 機制「打臉」了。
此外,當市場出現極端下跌時,各種交易路徑往往會卡死。對於做市商來說,這尤其麻煩。比如你在 Binance 買入,在 Coinbase 賣出,結果發現你在 Coinbase 上的穩定幣越來越多,在幣安上卻接了一手代幣 —— 但此時兩邊的提現都被堵死,根本無法轉移資產。
所以,當人們說「做市商退出市場、不願提供流動性」時,更多時候並不是「不願意」,而是「根本做不到」 —— 既無法在此處報價,也無法在彼處掛單,因爲資產根本動不了。這種情況不僅發生在中心化交易所(CEX),DeFi 也未能倖免。這正是最棘手的癥結 —— 你根本無法進行跨平臺調倉。
Evgeny Gaevoy:ADL(Auto-Deleveraging,自動減倉)本質上是交易所的「最後防線」機制。一般情況下,當你持有的永續合約倉位保證金不足時,交易所會直接在市場上平倉你;如果平倉不成功,按理應該由保險基金承擔虧損。
ADL 機制通常根本不會被觸發,很多交易所已經多年沒用過它。它設計之初就是「萬不得已」的手段。在極端情況下,比如像 1011 那樣大規模的下跌及連環爆倉,如果繼續通過訂單簿強行平倉,價格可能直接打到「零」,整個交易所會陷入資不抵債,而做空方則暴利。所以交易所會嘗試用 ADL 來強制抵消部分空頭倉位,這相當於讓系統人爲匹配空頭與被爆的多頭,形成一種「虛擬抵消」,防止價格徹底崩塌。
理論上這是個「優雅」的解決方案,但前提是執行要有序,這次則顯然非常混亂。最大的問題在於—— ADL 的執行價格是怎麼制定的?這將成爲未來數日甚至數週內,衆多交易機構向交易所質詢的焦點。
這次不少機構的倉位都以極其離譜的價格被動平倉。以我們爲例,有的 ADL 價格完全不合邏輯,市場價在 1 美元,而我們的空單則被系統以 5 美元的價格強制平倉。這根本無法對衝,只能瞬間吃啞巴虧。
Evgeny Gaevoy:首先我不完全確定 Ethena 是否享此特權。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Ethena 主要只交易 BTC 和 ETH,這些主流幣種本身就較少觸發 ADL。ADL 更多作用於各類山寨幣和 meme 幣。若存在此類保護機制我們當然求之不得,
但交易所是否應該廣泛提供此類條款?未必,我認爲若實施則必須公開透明,投資者需要知悉哪些未平倉合約享有免 ADL 特權,否則將形成惡劣的市場結構。我們當然歡迎此類保護,但前提是必須建立高度透明的披露機制,不然所謂的特權只是陰謀論罷了。
另外有個關鍵點很少被討論,某些交易所(如 Coinbase 和 Kraken)曾推行做市商流動性保護計劃,昔日的 FTX 也有類似設計,該計劃允許做市商接管即將清算的倉位,繞過保險基金與ADL。讓最具風險承受能力的做市商來消化這些風險。然而在本次遭遇大規模清算的主流平臺上,此類計劃集體缺席,我認爲重啓此類計劃將極大改善市場韌性。
Evgeny Gaevoy:我認爲,如果全世界只有 Hyperliquid 這一家交易所,那這種「針對性狙擊」的陰謀論可能更有道理 —— 也就是說,確實有人專門盯着 Hyperliquid 去引發這場連鎖清算。但實際上,大量未平倉量依然存在於那些看不到清算點位的交易所上,所以我覺得這種說法成立的可能性較小。
我認爲更有意思的點在於,Hyperliquid 是未來的行業方向嗎?也就是說,它這種「所有清算點公開可見」的機制,是否可能成爲行業標準?
我個人認爲,Hyperliquid 最終應該在透明與隱私之間找到平衡 —— 目前的信息披露確實有點「過量」了。一種解決方式是提高隱私性;另一種潛在的方案則是引入熔斷機制(circuit breakers)。
這個功能在所有中心化交易所都沒有,雖然我大致能理解原因,但確實應該有。特別是對於一些穩定資產或主流代幣,當你看到它脫錨到 0.6 美元時,就該暫停交易或切換爲拍賣模式,而不應該讓它無止境地下跌。
在傳統金融市場,幾乎每個交易所——無論是股票、期貨還是商品——都配有熔斷機制。它會防止標的資產在短時間內暴跌過多,系統會自動暫停交易或進入競價模式,或者兩者結合。但在加密市場裏,沒有任何一家交易所有這種機制,這一直讓我很困惑。如果有熔斷機制,其實可以保護很多散戶投資者免於被連環清算。
當然,有人可能會問 —— 如果只有一家交易所(比如 Coinbase)採用熔斷,而 Binance 沒有,那會有用嗎?畢竟很多價格發現其實是發生在 Binance 上。這樣一來,即使 Coinbase 停止交易,幣價仍然會在其他平臺(包括鏈上市場)繼續波動。所以如果只是單個交易所採用熔斷機制,它可能效果有限。要真正有效,大多數交易所都得協同採用。
這其實是一個權衡問題(trade-off)。你要在兩種風險間做出選擇:是任由價格暴跌、清算所有多頭倉位?還是選擇暫停交易、確保交易所維持償付能力?
舉個例子,如果比特幣在某個交易所暴跌 20%,作爲交易所,你完全可以判斷這是一個異常波動,而不是基本面崩潰,這時候啓用熔斷是合理的;但如果是一種山寨幣跌了 50%,那就可能屬於正常波動,可以讓市場自己出清。所以熔斷機制至少應該在特定交易對或資產類型上引入。
Evgeny Gaevoy:我傾向於認爲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是正確的。在我看來,原因很簡單 —— 大多數中心化交易所的基礎設施都很糟糕,遠遠達不到傳統金融市場(如芝加哥交易所、紐約證交所、納斯達克)的技術水準。雖然有歷史原因,但短期內沒人會真的去遷移到 NASDAQ 級別的技術架構。
也正因爲技術水平如此落後,這些平臺經常在高負載時直接崩潰。我覺得這是比什麼陰謀論都更合理的解釋。我並不認爲交易所會故意「宕機清算散戶」來賺保險基金的錢,那樣做風險太大。
從商業角度看,對交易所和做市商來說,讓散戶持續交易、反覆博弈、長期留存,遠比「每年清洗一遍散戶」更有利可圖。因爲一旦大家被清空,很多人會徹底離場、不再回來。
Evgeny Gaevoy:我認爲,與 2022 年相比,現在市場的互相糾纏程度(interconnectedness)降低了很多。那時候 Three Arrows 一倒,整個市場被它的多頭倉位直接拖垮。
現在如果說一個做市商真的倒閉了,你應該去問它會影響誰?影響鏈條有多長?大家最擔心的是其實是「傳染效應」。還記得 Alameda 當時是怎麼做的嗎?他們在反彈的時候就開始瘋狂拋售 DeFi 上的資產,大家都能看到,非常明顯。
如果做市商真的破產了,比如說是 Wintermute ——這只是一個假設——那結果會怎樣?我們有一些貸款,那些可能會全部變成零;我們還有一些和協議籤的做市合約,這些可能還在;破產後我們理論上還可以賣掉一部分資產來回收資金,或者直接跑路(開玩笑);此外我們還有結算對手方,他們可能在我們這裏存有保證金,比如 BTC 或 ETH。
所以說,真正的影響範圍主要包括做市商所服務的協議(protocols)以及與做市商有保證金往來的交易對手(counterparties)。最壞的情況就是他們爲了套現去拋售手裏的 BTC 或 ETH,但這種情況的影響範圍其實很有限。
如果是一些規模較小的做市商可能真的被「滅頂」,他們可能會賣掉手裏一些特定代幣,比如自己負責做市的項目代幣,但老實說這樣做通常也無濟於事,因爲這些代幣的流動性有限,拋售太明顯,市場會立刻察覺。
所以總體來看,這次的傳染範圍相比 2022 年是非常有限的。當時像 Three Arrows 借給 Genesis,Genesis 又從 Gemini 借錢,全行業互相牽連,最後一連串破產,而現在的體系要乾淨得多、風險隔離也更好。
Evgeny Gaevoy:這類事件的挑戰在於,它們可能一年、兩年才發生一次。你能從中學到很多,但如果專門爲這種「黑天鵝」投入大量資源去優化,未必划算。
很多做市商其實這次乾脆就退出市場了,因爲這種極端行情根本不適合他們的系統。我們還在,但也只是以非常有限的倉位在參與 —— 前面提過的庫存問題讓我們操作空間受限。雖然並非首次遇到這種情況,但這次確實比以往更艱難。如果再加上 ADL(自動減倉),就更棘手了。
我們確實從這次的經驗學到了一點,就是要更好地處理 ADL 事件。雖然我們的系統反應很快,能立刻檢測到未平倉變化並自動調整倉位。但當你收到 Binance 發來的 500 封 ADL 郵件時,也還是得人工管理。當然你也可以設計一個完美的系統,讓它在這種極端情況下自動完美交易,但這對一年中其他 364 天沒意義,不值得投入。
我們今天早上還開了會討論下一步的改進,比如在報價系統中,我們內部設有大量的「熔斷保護」(circuit breakers),這次觸發得太頻繁了,幾乎每分鐘都在斷線。我們可能會在未來的極端行情中讓它觸發得沒那麼激進。
總體而言,我們對自己的應對錶現是滿意的。雖然在 ADL 上有些虧損,但也因爲高波動賺了不少,相互抵消後整體不錯。當然還能更好,但總體沒問題。
比較煩的是現在 FUD 很多,我們花了很多時間跟對手方、合作協議溝通、解釋我們的庫存狀況等。這雖然麻煩,但也情有可原——畢竟大家都很緊張嘛。
Evgeny Gaevoy:我認爲接下來幾個月主要的影響會是:主流幣(majors)之外的板塊都會受到衝擊,因爲這次爆倉主要集中在山寨幣上。現在市場上的山寨幣和 meme 幣數量比四年前多得多,投資者的錢更少、更謹慎,所以我覺得山寨幣的市場熱度會明顯下滑。當然,每天都有新的散戶入場,所以市場遲早會復甦,但短期來看,不會出現大的「山寨幣季節」。
反而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以太坊、甚至 Solana 這次的表現都很穩。比如 Cosmos(ATOM)一度跌了 99.9%,而 BTC、ETH 最大跌幅只有 15%,非常溫和。
Evgeny Gaevoy:我認爲是的。比特幣現在已經是機構級資產了。有 ETF,有 MicroStrategy 的加持,還有 CME 期貨等基礎設施。以太坊基本上也接近這種地位,Solana 也在靠近。
所以我不擔心 BTC 會出現什麼巨幅閃崩,除非遇到非常奇怪的黑天鵝,比如量子計算攻擊這種級別的事。
這其實是積極信號,說明一些主流資產已經「安全得可以長期持有」。ETF 越多、准入通道越廣,它們的波動就越受限,也意味着你可以更有信心、更高槓杆地持有 BTC、ETH、甚至 SOL。未來我們也會看到越來越多的槓桿和流動性往這些資產集中。
Evgeny Gaevoy:是啊,這方面其實我們要感謝「川普行情」(Trump rallies),我們早就習慣這種情況了 —— 極端行情往往就發生在週末或倫敦時間週五深夜。
所以雖然這次還是挺讓人震驚的,但我們其實是有準備的。當然,說實話這對交易員的生活平衡很糟糕,但這在任何交易公司都是如此。
一般我們是這樣分工的 —— 倫敦辦公室和新加坡辦公室接力。大概在倫敦時間晚上 10 點到 11 點左右,新加坡團隊會接手交易,倫敦這邊的人才開始慢慢「放鬆」,而這次行情是在交接前爆發的,所以我們還沒來得及放鬆,大家都被捲進去了。那一夜確實特別忙。
Evgeny Gaevoy:基本上,只有當情況真的非常糟、我們虧了很多錢時,我纔會被叫醒。所以其實那天晚上我睡得挺好。
第二天早上八點醒來,看到 Twitter 上一堆人在問「你們是不是死了」之類的信息,我纔開始處理那些 FUD。團隊那晚幾乎沒睡,但我睡得不錯。
這也是經營一家大型、自營交易(prop trading)公司的「奢侈之處」 —— 你有足夠多的交易員能接力,你可以安穩睡覺,第二天再處理問題。
所以如果我凌晨三點被叫醒,那就說明真出大事了。到目前爲止,這種事還沒發生過。
Evgeny Gaevoy:我們那邊在 DeFi 上看到太糟糕的情況。但確實在 DeFi 上也遇到和 CeFi 一樣的問題:庫存不足(inventory issue)。
我們的倉位在 Binance 上,但轉不出來,所以在 DeFi 上能賣的全賣光了,而在 Binance 上能買的全買了,但沒法轉移資產過去,只能乾等庫存迴流。當然,我們本來也可以去借資產來做市,但那風險很大,可能被清算。另一種辦法是對不同市場(比如 DeFi 和 Binance)的 USDC 報不同價格,做跨市場套利,但那也很難操作。
這種極端事件其實一年才發生一次,你根本沒法爲它專門搭系統。我們看到大多數競爭對手在這次事件中乾脆停掉了 DeFi 交易,可能是他們的風控斷路器觸發了。
我對我們的表現還是挺滿意的。雖然本可以賺更多錢,但確實就是庫存用光了。
Evgeny Gaevoy:老實說,我已經完全看開了。我只是很難過有人會這麼愚蠢。他們把毫無關聯的數據片段拼在一起,得出荒謬結論,還自信滿滿。
比如,有人看到我們在那一天往 Binance 存了 7 億美元,就大喊「Wintermute 要砸盤」,但他們根本沒看我們同一天也提出了差不多一樣多的金額。這些人其實就是在賭山寨幣的散戶 —— 而我們恰好是從他們身上賺錢的人。
所以這是一種「生態關係」吧 —— 他們在加密推特上瞎嚷嚷,我們從他們的愚蠢中獲利。有點悲哀,但如果他們都聰明瞭,我們的交易量可能還真會下降。
Evgeny Gaevoy:其實我們一直都有做一些其他業務,但外界有個誤解,以爲我們天天做空。實際上我們幾乎一直是淨多頭(long)。
我們從 2022 年甚至更早就開始整體看多。我們有風投部門,投了很多項目,也因此拿到不少鎖倉代幣。我們還持有大量 BTC、ETH、HYPE、SOL 等核心資產。我們不可能砸盤,因爲那會直接傷害我們自己的持倉。
在風險管理上,我們有明確的規則:我們的多頭倉位不會超過淨資產的 25%,即使市場明天全崩,我們最多損失 25%,不會破產。我們也不會把超過 35% 的淨資產放在單一平臺上,所以即使 Binance 明天像 FTX 一樣倒閉,我們也還能活。
這就是爲什麼我們能挺過 FTX 崩盤,也能挺過黑客攻擊。除非前五大交易所同時消失,否則我們都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