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界賈伯斯"卸任:達利歐留下三個"原則",用比特幣和黃金抵禦惡性通膨週期

Insights投資慧眼--達利歐卸任橋水,50年傳奇結束。畢生信奉"痛苦+反思=進步",鑄就"全天候"投資聖杯。臨別疾呼: 美債危機逼近,立即配15%比特幣黃金對沖。
2025年8月,一則消息震動全球金融圈:75歲的瑞·達利歐(Ray Dalio)正式出售其在橋水聯合基金的最後股份,退出董事會,為他親手締造的全球最大對沖基金帝國畫 上了休止符。這位被譽為“投資界史蒂夫‧賈伯斯”的傳奇人物,以一句“我喜歡看到橋水基金沒有我也能活得好好的——甚至比有我在的時候還要好”,瀟灑轉身,留下一個管理著超過1500億美元資產的金融巨艦繼續破浪前行。
長島歲月:5美元起步的資本遊戲
1949年,雷·達裡奧出生在紐約長島一個普通的義大利裔家庭,父親是爵士樂手,母親是家庭主婦。與同時代閃耀西海岸的史蒂夫·喬布斯不同,長島的和煦陽光似乎更滋養享樂而非野心。少年達裡奧成績平平,熱衷橄欖球和棒球,對書本興趣寥寥。
1961年,12歲的達裡歐在高爾夫球場當球童,存下人生第一筆「鉅款」-5美元。他用這筆錢做了一件改變一生的事:買下一股美國東北航空的股票,只因為那是他唯一知道低於5美元的股票。這筆投資讓5美元翻了三倍,也讓他領悟了兩個樸素真理:賺錢可以如此“容易”,但微薄的本金翻倍也微不足道。一顆投資的種子就此埋下。
1966年,勉強高中畢業的達裡奧進入長島大學攻讀金融。彼時美國正經歷嬉皮運動狂潮,大學校園充斥著長髮、搖滾樂與反叛精神。然而,達裡奧卻成了「反叛中的反叛者」。當同儕在迷幻藥與自由戀愛中尋找人生真諦時,他選擇了另一條路——去哈佛商學院,當「銀行家」。
橋水沉浮:從兩房到千億帝國的煉金術
1971年,達裡奧如願進入哈佛商學院。同年,他見證了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尼克森宣布美元與黃金脫鉤。政府言行不一、市場劇烈震蕩的景象,讓他第一次深刻感受到經濟與政治交織的複雜圖景,並隱約捕捉到「歷史循環」的規律。
1973年股市崩盤,大宗商品交易意外走俏。剛從哈佛畢業的達裡奧在交易經驗,拿到了當屆最高薪職位。然而,嬉皮士的血液似乎仍在流淌——他因在加州請脫衣舞孃助興演講和在紐約毆打上司而被解僱。 1975年,被炒魷魚的達裡奧索性在紐約一套兩房公寓裡二次創立了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取意「連接水域」(Bridging the waters)。沒人能想到,這個荒誕的開局,竟孕育了未來全球對沖基金的王者。
創業初期並非坦途。 1982年,達裡奧準確預測了拉丁美洲債務危機,卻在電視上傲慢宣稱「隨之而來的將會是經濟危機和超級大熊市」。然而美國經濟隨後強勁成長,這次誤判幾乎讓他傾家蕩產。這次慘敗成為他投資生涯的轉捩點——從執著於“我是對的”,轉向思考“我怎麼知道我是對的”。他意識到,盲目的自信是災難,認清現實需要從自我說服開始。
原則崛起:痛苦+反思=進步的終極演算法
80 年代,達裡奧迎來關鍵轉折。他購入一台電腦(很可能是 Apple II 或 Macintosh),一頭栽進量化分析與交易回測的世界,成為量化交易的先驅。借助電腦的算力,他不斷打磨模型,那些後來名震江湖的投資策略,正是在代碼與數據的碰撞中逐漸成形。
1987 年 “黑色星期一”,全球股市遭遇崩盤,市場哀鴻遍野。此時的橋水基金卻逆勢斬獲 22% 的利潤,被華爾街冠以 「十月英雄」 的稱號。經典戰役固然鑄就傳奇,但 1988 年橋水錶現不如預期時,達裡奧反而捕捉到更深層的啟示:與其臨事倉促求新,不如深耕歷史規律、捋清底層邏輯,將行事原則清晰記錄、持續修正。
這項感悟直接催生了橋水的 「錯誤日誌」 制度 —— 在他看來,犯錯不可怕,真正危險的是不記錄、不反思,讓同樣的失誤反覆上演。
90 年代初,達裡奧終於找到他的 「投資聖杯」:將資本分散配置到大量相關性極低的資產中,以此在任何市場環境下鎖定穩定收益。基於此理念設計的旗艦基金 “絕對阿爾法”,成立後僅三個年度出現微虧(且跌幅控制在 2% 以內),年均收益接近 15%,即便在 2000 年互聯網泡沫破滅的低迷期,依然保持著亮眼表現。
他進一步將邏輯提煉為大道至簡的 「全天候交易策略」:經濟成長與通貨膨脹的漲跌組合,可形成四種典型經濟環境,每種環境對應一套精準的投資策略。自 1996 年推出以來,這套策略歷經牛熊市交替、兩次經濟衰退、房地產泡沫破裂與金融危機的多重考驗,表現始終如一如磐石 —— 收益率比同行高出近 50%,風險卻降低了 25%。
思想封神:當嬉皮精神撞上冷酷演算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雷曼兄弟倒閉,冰島瀕臨破產。達裡奧卻早在2007年就精準預警,橋水基金整體收益達14%。當人們驚嘆於他的“神預言”時,59歲的他只是淡然道:“這一切不過是1982年的重演而已。”35年的思考,35年的“錯題集”,讓他早已洞悉歷史循環的密碼。
與索羅斯一樣,達裡奧更願被視為思想家而非商人。 2008年他發表論文《宏觀世界運作的框架》,2011年出版123頁小冊子《原則》,2013年製作短片《經濟機器是怎樣運作的》,2017年推出592頁的完整版《原則》。他推崇的不僅是原則本身,更是獲取原則的過程──因為世上沒有萬能原則,只有掌握方法,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生存法則。
他自稱「專業的犯錯者」(Professional Mistake Maker)——以專業態度對待、處理錯誤,從中吸取經驗,提煉規律。在《原則》中,他揭示了核心心法:痛苦+反思=進步。這並非雞湯,而是基於「快速學習回饋循環」的生存策略:
道: 真相(現實因果關係)是成功的根基。
法: 透過快速試誤(內在激勵驅動)探知生活真相。
術: 擁抱現實(即使與願望不符)、極度開放透明、視痛苦為進步契機。
達裡奧是嬉皮世代的「叛徒」:他拒絕非理性、思想放縱和行為隨性,只尊奉冷酷現實。但他又是終極反抗軍——當同輩用長髮和大麻標榜叛逆時,他選擇用世俗成功顛覆主流。嬉皮士運動早已落幕,但橋水基金屹立不倒。
交棒與遠見:債務末日循環下的比特幣賭注
2010年起,達裡奧開始為橋水規劃「交班計畫」。十餘年間,7人輪替CEO職位,他逐步移交管理權、投資監督權和多數股權。 2025年8月,隨著最後一張股份出售給汶萊投資局(取得橋水近20%股權),達利歐的謝幕終章完成。他留下的話意味深長:“成功永遠更取決於一個人應對未知的能力而不是已知的信息。”
退休並非思想的終點。面對美國高達36.7兆美元的國家債務和未來一年12兆美元新國債的發行,達利歐在2025年發出了「債務末日循環」的警告,並給出了顛覆性的建議:將投資組合的15%配置於比特幣或黃金以對沖法幣貶值風險。這一比例遠超過他在2022年推薦的1-2%,反映出對債務危機空前的擔憂。
儘管仍偏好黃金(擔憂比特幣的監管與區塊鏈透明度),達利歐承認兩者都是有效的多元化工具。他本人持有“部分比特幣”,並將具體比例的選擇權交給投資者——“由你決定”。這靈活姿態,正是其「原則」哲學的最佳註解:尊重現實,與時俱進。
尾聲:原則永續
從長島球童到千億帝國掌舵者,瑞·達利歐用一生詮釋了何為「商務嬉皮士」——在反叛中擁抱現實,在試錯中提煉原則。他留給世界的不僅是橋水基金和《原則》, 更是一種生存態度:在無知與動盪中,唯有依靠理性、反思和對歷史循環的洞察,方能穿越迷霧,抵達彼岸。
正如他所言:“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無知的情況下自己應該怎麼做。”當這位75歲的老人轉身離去,他早已將應對未知的智慧,凝練成燈塔般的“原則”,照亮後來者的航程。在債務洶湧、演算法橫行的時代,這或許是他留給世界最珍貴的遺產。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