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只是時間問題,關於中國公司試圖通過其他亞洲國家重新安排其商品以出口到美國的報導開始出現。這並不令人驚訝,因為中國商品的關稅過高,而其他亞洲國家商品的關稅相對較低,美國對廉價中國商品的需求又過高,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外匯分析師邁克爾-菲斯特(Michael Pfister)指出。
"通過這些商品被轉移的亞洲國家不太可能對這些報導感到高興。畢竟,這可能會使與唐納德-特朗普的談判變得更加困難。而這些國家肯定希望避免在90天後重新生效的更高對等關稅,這意味著他們會急於在那之前達成貿易協議。因此,上述受影響國家不遺餘力地強調他們願意採取行動也就不足為奇了。"
"即使在唐納德-特朗普的第一任期內,中國製造商通過東南亞運輸商品也是一個公開的秘密。當時,美國最終對此表示容忍。這次結果是否會相同尚且存疑。畢竟,經過足夠的努力,可以確定一個產品最初是在哪裡製造的。而要改變原產國,必須在新的原產國增加顯著的附加值。亞洲國家肯定會明確表示,他們不會容忍這種情況。"
"後者將降低滯漲的風險(因為商品將變得便宜得多),但這也與特朗普減少美國貿易赤字的目標相悖。特朗普真的準備對他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視而不見嗎?我不敢打賭,這使得這些報導對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來說是如此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