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仁堂目前已有三家上市公司,包括:
1)1997年6月25日在上海證交所上市的同仁堂股份(600085.SH),按35.52元人民幣計算,市值為487億元人民幣,是同仁堂體繫中的核心企業,業務涵蓋中成藥的研發、生產與銷售,擁有眾多知名中成藥產品。
2)2000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後於2010年7月9日轉到主板上市的同仁堂科技(01666.HK),為A股上市公司的子公司,按4.90港元計,市值為63億港元。在中國内地及香港生產和銷售中成藥。
3)在港交所上市的同仁堂國藥(03613.HK),為同仁堂科技的子公司,A股上市公司的孫公司,於2004年由同仁堂科技分拆成立,是同仁堂推動中醫藥國際化的海外發展平台。於2013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2018年轉主板上市。按8.90港元計,市值為76億港元。在内地批發保健品,通過香港分部的零售店鋪銷售中藥和保健品及提供中醫診斷服務、批發中藥,並管理使用「同仁堂」品牌的海外實體。
這三家公司均從事中醫健康產品的生產和銷售。
接下來,同仁堂又將增加一家上市公司,旗下醫療養老業務——北京同仁堂醫養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同仁堂醫養」),已於6月30日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
同仁堂醫養的背景
同仁堂醫養於2015年由同仁堂在北京成立。
2019年,開始在一些非營利性醫療機構中持有舉辦人權益,並逐步從同仁堂集團收購一些中醫院的控股權,營利性二級中醫綜合醫院北京同仁堂中醫醫院成為其全資子公司。
2020年,馬不停蹄地成立同仁堂互聯網醫院,以整合線上醫療資源。
2022年,同仁堂醫養開啓「買買買」模式,先後收購三溪堂保健院和三溪堂國藥館的控股權,拓展長三角市場,並於同年成立北京通達,優化網絡内醫療機構的藥品採購流程。
2023年,為了能夠在獨立第三方醫院提供醫療機構管理服務,同仁堂醫養成立同仁堂基礎醫療管理公司。
2024年,鞍山同仁堂中醫醫院、北京同仁堂第二中醫醫院、粹和藥店成為其附屬公司,並收購上海承誌堂的70%權益和上海中和堂的60%權益,進一步擴大其在長三角的業務佈局,同時進一步擴大為第三方提供醫療機構管理服務的業務。
通過整合資源及收並購方式,短短7年時間,同仁堂醫養已成長為國内非公立中醫院醫療服務行業老二,並建立分級醫療服務網絡,包括12家自有線下醫療機構和一家互聯網醫院,以及10家線下管理醫療機構。
同仁堂醫養的收入及盈利狀況
同仁堂醫養的收入主要來自醫療服務、管理服務、銷售健康產品和其他產品,以及包括推廣費、餐飲服務費和就中藥材臨床應用的研究項目向合作夥伴收取的研究經費等其他收入,見下圖,其中醫療服務佔了其收入的大部分,於2024年的收入為9.88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佔其總收入的84.05%,產生分部毛利1.62億元,分部毛利率為16.40%。
此外,該公司利用其醫療資源和管理經驗,向機構客戶提供各種管理服務。2024年,管理服務貢獻收入1553.4萬元,佔其總收入的1.32%,但由於該業務主要提供專長服務,成本較低,毛利率也較高,分部毛利率高達76.22%。
目前,同仁堂醫養在線下共有10家管理醫療機構,包括六家醫院、一家門診部和三家社區衛生機構,均為非營利性醫療機構,其提供的管理服務包括醫療服務、專科培育、供應鏈、信息技術、營銷推廣和監管合規等。
同仁堂醫養也通過其獨立於醫療機構的渠道,以零售和批發兩種模式向客戶銷售健康產品和其他產品,其中包括向浙江省的零售商(除同仁堂集團旗下藥房和醫療機構以外)獨家銷售同仁堂品牌安宮牛黃丸繫列產品的權利。
2024年,銷售健康產品及其他產品的銷售收入為1.67億元,毛利率為27.13%,分部毛利約4519萬元。
整體來看,該公司2024年全年收入為11.75億元,毛利率為18.93%,股東應佔淨利潤為3,686萬元,扣除非經常性項目後的經調整淨利潤為6173萬元。
未來發展
目前,同仁堂醫養於第三方營利性醫院共同在輕資產模式下成立的一家新醫院齊齊哈爾同仁堂中醫醫院正在籌備開業,其已於今年3月取得該醫院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
該公司還正在為北京順義區的順意同仁堂中醫醫院的開業進行籌備工作,以服務北京東北部居民及抵達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的旅客,目前正在籌備申辦該醫院的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預計於2025年年底開業。
另外,該公司正籌備在河南省鄭州市以輕資產模式與獨立第三方共同設立一家新醫院,現已完成選址。
這些新業務拓展,或可為其帶來更高收入。
同仁堂醫養計劃通過在港股市場IPO募資,以擴充其醫療服務網絡、提升醫療服務能力、償還部分銀行貸款,以及用作營運資金和一般企業用途。
同仁堂醫養會不會成為同仁堂體繫下又一上市標桿?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