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三年多的等待,嘀嗒出行(02559.HK)終於成功在港交所掛牌上市,或許未曾預料到會在資本市場遭遇冷遇。
今年6月28日,嘀嗒出行登陸港交所,但當日慘遭破發。
隨後資本市場並沒有同情嘀嗒出行,資金不斷出逃。經過一個多月的下跌,嘀嗒出行股價於8月15日收盤跌至1.48港元,繼續跌出上市以來新低,相較於6港元的發行價跌去超75%。
嘀嗒出行IPO前的投資機構的資本也縮水嚴重,如2018年6月公司E輪投資者以3.1779元人民幣的認購價入股,按最新收盤價計,E輪投資者浮虧慘重。
順風車遇到「逆風」
嘀嗒出行於2014年創立,其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宋中傑曾任中國惠普銷售經理以及谷歌中國大中華區銷售總監。
根據公司招股書,嘀嗒出行在國内順風車市場佔有一席之地。
按交易總額及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嘀嗒出行於2023年經營中國第二大的順風車平台,順風車交易總額為86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順風車搭乘次數為1.3億次,按交易總額計的市場份額為31.8%,按順風車搭乘次數計的市場份額為31.0%。
國内順風車市場排名第一的則是滴滴出行(DIDI.US),2023年按交易總額及順風車搭乘次數計的市場份額分别為44%及47.9%。
嘀嗒出行有三大業務,分别是順風車服務、智慧出租車服務以及廣告及其他服務,其中公司過於依賴順風車服務,2023年來自順風車業務的收入比重高達95%,這一比例在過去三年持續上升。
然而,依靠順風車業務撐起收入大梁的嘀嗒出行,卻在國内順風車市場失勢,這也是投資者擔憂其前景的一個重要原因。
根據公司此前的招股書,按順風車搭乘次數計,在2019年,嘀嗒出行以66.5%的市場份額坐上國内順風車市場頭把交椅,但如今只能屈居第二,市場份額嚴重下滑。
嘀嗒出行正遭受來自滴滴出行和哈啰出行這兩大傳統對手的衝擊,同時還面臨如祺出行(09680.HK)、曹操出行等新晉者的挑戰。這些平台背後均有大型機構或企業站台,資源獲取能力並不弱,壓制了滴滴出行市場份額的提升。
嘀嗒出行在招股書中提到,滴滴出行於2019年末重新推出其順風車平台服務後市場份額快速增加,對公司業務造成影響。其還表示,「預計競爭將會持續,該競爭既來自可能已經有一定規模並享有較多資源或其他戰略優勢的現有競爭對手,亦來自新進入市場的競爭對手,其中一些競爭對手將來有可能會成為業内重要參與者。」
造血能力不穩定
嘀嗒出行聚焦的順風車業務,賺錢效益不及網約車,一方面是客單價較低,另一方面是抽成少。
而近幾年受競爭影響,造成嘀嗒出行的經營業績波動較大。2021年至2023年,嘀嗒出行收入分别為7.81億元、5.69億元及8.15億元。
相比於滴滴出行,嘀嗒出行沒有規模優勢,其2023年的收入僅為滴滴出行當年1923.8億元收入的約0.4%,兩者收入差距巨大。
利潤方面,嘀嗒出行利潤波動較大,上述期間年内利潤分别為17.31億元、-1.88億元及3億元。
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吸引車主和乘客,高度依賴順風車業務的嘀嗒出行不得不加大補貼力度。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公司對私家車主補貼成本佔總服務成本呈現走高趨勢,分别達到5.9%、12.4%、13.8%,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利潤增長。
與此同時,順風車面臨的監管合規問題,也成為嘀嗒出行不得不面對的坎。
不僅是網約車受到政府的強監管,順風車市場由於一直存在非法運營、安全風險和缺乏明確的法律法規等問題,近年來政府持續對順風車市場重拳出擊,包括強化平台責任和制定相關政策等。
嘀嗒出行在招股書中表示,中國政府可能會提高對包括順風車平台在内的所有出行平台的監管審查水平,新頒佈的法律法規亦可能對公司的業務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