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交所聯手納斯達克,對港交所有何影響?

來源 財華社

2025年11月19日,新加坡交易所集團(SGX)與納斯達克聯合宣佈推出"全球上市板"跨境雙重上市框架,這一計劃將於2026年年中正式啓動。

通過統一發行文件和簡化雙重上市流程,市值20億新元(約合15億美元)及以上的企業,將可通過連接兩地市場的統一跨境上市框架,便捷對接美新兩大資本市場,在降低合規成本的同時打通跨太平洋資本通道。

這一舉措會對港交所(00388.HK)以及中資股的上市選擇帶來怎樣的影響?

新加坡的戰略破局:冷清中的突圍之舉

新交所的跨境合作舉措,本質是對自身市場困境的回應。2025年以來,全球IPO市場分化加劇,新交所持續陷入冷清。

我們根據新交所提供的數據統計,截至2025年10月止,該交易所主板IPO僅6家,中小企業板IPO僅5家,諷刺的是,取消上市地位的公司數量比IPO的上市數量還多,主板有16家,中小企業板有6家,主板和中小企業板的募資規模分别為22.76億新加坡元和25百萬新加坡元,合共23.01億新加坡元,約合17.59億美元。

相比之下,今年以來港交所的IPO數量達到88宗,還有300多家企業在排隊等候上市,IPO募資規模達到2,159.76億港元,約合277.45億美元。

由此可見,新交所的IPO規模不足港交所的零頭。更關鍵的是,優質企業持續外流,Grab、Sea Limited(SEA.US)等區域科技龍頭選擇赴美上市,本地老牌企業也頻頻退市,導致市場流動性與吸引力進一步下滑。

政策協同構建生態補位

為扭轉頹勢,新加坡推出了一套組合拳。除了與納斯達克合作的跨境上市框架,還設立50億新元證券市場資助計劃、優化稅收優惠、將審核時間壓縮至6-8週,並認可滬深交易所披露標準以降低中企上市門檻,承認中概股的VIE架構,為生物科技公司開辟綠色通道,將原本長達18個月的上市週期壓縮至6個月。加上"65錨定基金"及淡馬錫旗下投資平台的資本支持,新加坡試圖通過"監管簡化+資金扶持+跨境聯通"的模式,彌補自身市場規模小、流動性不足的短板。

錨定東西方樞紐的戰略野心

新加坡的最終目標是鞏固其全球金融樞紐地位。在A股赴港熱潮分流大量中資優質企業的背景下,新交所無法復製港股與内地市場的天然聯動優勢,轉而選擇差異化競爭:通過綁定納斯達克,承接那些既想對接全球資本,又希望深耕東南亞市場的企業。

A股赴港熱潮與新交所冷清:核心差異何在

港股的天然優勢——中資企業的"主場外延":港股的持續火熱源於不可替代的區位與生態優勢。

截至2025年11月17日,年内已有17家A股企業赴港實現A+H股上市,貢獻了港股53.65%的融資規模,合計募資達1,345.94億港元。這些企業多為行業龍頭,從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03750.HK),到消費領域龍頭海天味業(03288.HK),到醫藥巨頭恒瑞醫藥(01276.HK),此外還有眾多A股企業準備赴港上市,包括美妝賽道的丸美生物(603983.SH)、醫療器械龍頭邁瑞醫療(300760.SZ)、生物醫藥企業澤璟製藥(688266.SH)等等,覆蓋新經濟與傳統行業。

對它們而言,港股不僅是境外融資渠道,更是對接國際投資者、完善資本佈局的"必經之路"——依託深港通、滬港通的互聯互通機製,港股能無縫銜接内地資金與產業資源,這是新交所無法比擬的核心競爭力。

新交所的先天短板——缺乏核心增長引擎:新交所的冷清本質是供需兩端的雙重乏力。

需求端,其投資者基礎以本地機構為主,缺乏内地市場這樣的龐大資金池,難以支撐大規模IPO與持續交易;供給端,A股赴港熱潮已提前鎖定大部分中資優質企業,新交所只能爭奪小眾賽道或區域型企業,導致市場優質標的稀缺。

即便推出跨境上市框架,也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在港股已成為中資企業境外上市"第一選擇"的情況下,新交所很難吸引到同等質量的企業資源,只能作為補充選項存在。

全球資本的偏愛——流動性與確定性優先:資本的逐利性進一步放大了兩地差異。2025年港股中資股IPO平均募資規模大幅提升,而新交所則長期受困於"小IPO紮堆、大項目缺失"的局面。

對企業而言,上市地選擇的核心是流動性與估值確定性:港股能提供更活躍的交易、更合理的定價,以及與内地業務的協同效應,還能通過互聯互通機製,獲得南下資金的支持。

新交所即便有跨境框架加持,其本土市場的流動性短板仍難以快速彌補,導致優質企業更傾向於選擇港股,而非冒險試水冷清的新交所,更何況其跨境框架的門檻並不低,市值要在15億美元以上,我們留意到今年以來在美股上市的中概股中,市值超過15億美元的只有霸王茶姬(CHA.US)、健永生技(MENS.US)、亞盛醫藥(AAPG.US)和Diginex(DGNX.US),其餘皆為低於15億美元的企業,意味著對於規模不大的中資股而言,要赴美上市也非難事。

對港交所的影響:短期無憂,長期需守創新

美新跨境框架短期内應難以撼動港股地位。2025年港股IPO數量與募資額均大幅超越去年,且11月以來仍有四方精創(300468.SZ)、傳音控股(688036.SH)等多家A股企業密集透露赴港意向,排隊上市企業充足。

港股的優勢不僅在於中資企業的天然偏好,更在於其作為離岸人民幣中心的獨特地位——對依賴内地市場的企業而言,港股的資金便利性、監管協同性遠優於新交所,美新框架分流的更多是業務聚焦東南亞或純粹尋求全球化佈局的小眾企業。

港交所仍需警惕潛在的分流風險。美新框架的核心吸引力在於"一次上市、兩地融資"的高效模式,若未來更多國際交易所跟進類似合作,可能會分流部分全球化佈局的新經濟企業。對此,港交所或可從兩方面鞏固優勢:一是深化與内地市場的聯動,進一步簡化A+H股上市流程,擴大互聯互通的覆蓋範圍;二是聚焦新經濟賽道,優化未盈利生物科技企業、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等上市製度,持續吸引高增長企業,與新交所形成差異化定位;三是進一步拓展與其他地區交易所的朋友圈互動機製,吸引已在其他交易所上市的企業赴港上市。

資本流動的本質是價值與效率的匹配

美新跨境上市框架的推出,是新加坡在市場冷清壓力下的戰略突圍,而 A 股赴港熱潮則印證了港股的核心競爭力。兩者的冷暖反差,本質是資本對價值與效率的理性選擇 —— 港股憑借與内地市場的天然聯動、充足的流動性和完善的生態,成為中資企業境外上市的首選;而新交所則通過綁定納斯達克,在差異化賽道中尋找生存空間。

對中資股而言,這意味著更多元的選擇,但港股的核心地位短期内不會動搖;對港交所而言,競爭壓力將倒逼其持續創新,鞏固優勢。未來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終將是生態與效率的競爭,而互聯互通則是不可逆轉的長期趨勢。

在此市場格局重塑之際,2025年度「港股100強」評選結果也即將隆重揭曉。該獎項始終致力於發現真正具有長期投資價值的企業標桿,從營收、稅後淨利潤、總市值、股息回報率及淨資產收益率等多個核心維度,對港股主板上市企業進行綜合評定。在當今復雜多變的全球資本市場中,哪些公司能憑借卓越的盈利能力、穩健的成長性和卓越的治理水平脫穎而出,成為引領市場的價值典範?敬請期待評選結果的公佈,一覽港股核心資產的標桿風貌。

免責聲明:僅供參考。 過去的表現並不預示未來的結果。
placeholder
日幣匯率逼近156!高市財政刺激引市場擔憂,下一目標價160?日本央行升息預期再次被削減,加上政府不太可能在160關口之前干預,日幣貶值趨勢加劇。
作者  Alison Ho
11 月 19 日 週三
日本央行升息預期再次被削減,加上政府不太可能在160關口之前干預,日幣貶值趨勢加劇。
placeholder
「徹底爆倉」!比特幣又失守9萬技術面相當醜陋,幾乎沒人押注上漲週四(11月20日)進入亞市,比特幣勉強在9萬美元上方企穩,昨日又一度失守9萬關口,再刷7個月新低。近幾個月在高位買入的加密貨幣交易者與投資者,現在正遭遇「徹底爆倉」,隨着炒作退潮,市場持續遭血洗。
作者  FX168
昨日 09: 08
週四(11月20日)進入亞市,比特幣勉強在9萬美元上方企穩,昨日又一度失守9萬關口,再刷7個月新低。近幾個月在高位買入的加密貨幣交易者與投資者,現在正遭遇「徹底爆倉」,隨着炒作退潮,市場持續遭血洗。
placeholder
日央行釋放加息信號!美元/日元逼近158.0,後市關注兩大重點日央行委員小枝淳子:貨幣政策正常化勢在必行;美元/日元技術分析:關注時間窗口與160.0阻力
作者  Insights
昨日 10: 46
日央行委員小枝淳子:貨幣政策正常化勢在必行;美元/日元技術分析:關注時間窗口與160.0阻力
placeholder
又一場大屠殺!比特幣跳水失守8.55萬,「長期沉睡錢包」突然開始流動週五(11月21日)亞洲交易時段,比特幣繼續下滑,刷新7個月低點至8.55萬美元下方,市場正在消化新一輪賣壓以及全球利率預期的再次轉向。
作者  FX168
6 小時前
週五(11月21日)亞洲交易時段,比特幣繼續下滑,刷新7個月低點至8.55萬美元下方,市場正在消化新一輪賣壓以及全球利率預期的再次轉向。
placeholder
日幣匯率逼近158!日本批准21兆日圓經濟計劃,貶值勢不可擋?11月21日,日本政府批准了一項規模達21.3兆日圓的經濟刺激方案。除非日本央行升息,否則美元/日圓突破160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  Alison Ho
5 小時前
11月21日,日本政府批准了一項規模達21.3兆日圓的經濟刺激方案。除非日本央行升息,否則美元/日圓突破160只是時間問題。
goTop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