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A股上市的千里科技(601777.SH)正式向香港聯交所提交H股發行上市申請,標誌著這家脫胎於傳統製造的企業,在轉型「AI+Mobility」賽道的關鍵節點,啓動了國際化資本佈局。
從今年9月13日宣佈籌劃H股份發行,到9月29日臨時股東會通過了在港股主板上市方案的議案,再到10月中遞交申請,千里科技僅用一個月便完成了上市籌備的核心流程,或反映出其轉型期對資金的迫切需求。
此次H股IPO並非突發之舉,而可能是千里科技全球化戰略的重要一環。
該公司在申請文件中提到,其募集資金將主要投向三大方向:
實施AI驅動戰略以提升研發能力、對上遊產業鏈資源的戰略整合;加強海内外市場的營銷和服務網絡;剩餘資金則用於補充運營資金。
這一募資規劃精準對應了其當前轉型中的核心痛點——技術突破乏力、產業鏈話語權不足、海外市場滲透率低。
從ST到AI+車新銳:千里科技的五年蛻變
千里科技的前身力帆汽車,曾是中國摩託車業的標桿,巅峰時期的年銷量突破300萬輛,遠銷160多個國家,但在汽車產業轉型浪潮中,其保守戰略導致致命危機,滑向了「ST」邊緣。
2020年12月,在重慶市政府的推動下,吉利集團通過滿江紅基金以29.85%的持股比例成為力帆控股股東,拉開了重整大幕:吉利首先對力帆進行了重組,包括剝離非核心的房地產、金融等資產,聚焦汽車與摩託車主業,注入睿藍汽車的換電技術和生產資質,快速復產新能源車型;力帆依託吉利的供應鏈體繫,改造了重慶兩江新區的生產基地,引入智能化生產線,將整車交付週期從45天縮短至22天。
但其生產基地轉型為吉利旗下品牌的代工或換電車型生產,依然是「傳統製造代工」的定位,在資本市場上缺乏說故事能力,估值也長期徘徊在百億以下。
2024年7月,曠視科技聯合創始人印奇以24.3億元受讓該公司的19.91%股份,成為第二大股東,並於10月出任董事長,或標誌著力帆從「製造型企業」向「科技公司」的質變,並於2025年2月更名為「千里科技」。
千里科技的A股也水漲船高,股價從2024年9月初的3.88元人民幣,飙升至2025年9月末的13.16元,按現價11.25元人民幣計,其A股市值達到509億元。
以此來看,印奇入主之後的千里科技會發展得怎樣,才會是港股投資者所關注的重點。
印奇所帶來的價值
印奇的核心競爭力,在於他「清華姚班+曠視創業」的行業資源,轉化為千里科技的轉型動能,這也是他赢得李書福下注的關鍵。
李書福對印奇的認可不止於言語上的盛贊,更體現在資源傾斜上。
據第一財經報道,從今年下半年起,吉利繫智駕業務或全部整合至千里科技的持股60%附屬公司千里智駕上,這也成為千里科技區别於純AI創業公司的核心優勢。
印奇促成奔馳13.42億元入股,既獲得技術協同,更借助海外渠道打開國際化空間,同時印奇引入曠視「邁馳智行」算法與高德高精地圖,大幅提升千里智駕1.0繫統的能力。
針對傳統製造企業的人才劣勢,印奇挖來原華為車BU首任總裁王軍出任聯席總裁,形成「印奇(算法戰略)+陳奇(硬件製造)+王軍(業務落地)」的金三角。
從申請文件來看,千里科技已就智駕開發出RLM(強化學習-多模態)模型,是第一家在智能駕駛場景中實現端到端RLM模型大規模部署的公司。
另外,還開發了多模態交互模型,通過對真實世界的通用理解、基於AI的個性化推薦及車内情緒識别,實現多模態交互,並開發出業界第一個AGI L3智能體級别的智能座艙繫統。
該公司表示,現已建立一套全面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組合,包括垂直AI模型、軟件、硬件及閉環數據繫統,可以在復雜交通場景中實現L2至L4級自動駕駛。並通過整合L4級自動駕駛、智能座艙解決方案及綜合營運支持平台,為RoboTaxi運營商提供端到端RoboTaxi解決方案。
由此,千里科技已從「傳統的製造代工」變更為「AI+Mobility」叙事,後兩者正是當前資本市場賦予豐厚價值的概念。
資本審視:印奇價值背後的兩大疑慮
儘管印奇已完成「估值造勢」,但港股投資者或會審視兩個關鍵問題:
技術獨立性與生態依賴的悖論:千里科技的產業鏈嚴重依賴吉利,2025年上半年,其29.7%的採購依賴於吉利供應鏈,33.2%的收入來自吉利繫。
更關鍵的是,其技術研發或優先適配吉利車型平台,這可能令千里科技與吉利繫的估值緊密關聯,千里科技也就缺少了更多元客戶圈層的叙事空間。
研發投入與商業化的時間差:在印奇的主導下,千里科技研發費用從2022年的9,068.3萬元激增至2024年的4.07億元, 2025年上半年的研發開支更進一步按年上升59.67%,至2.88億元,三年半累計投入10億元,但智駕業務仍無收入,在百度(09888.HK)、華為等競爭對手的環伺下,千里科技能否儘快實現技術變現?
結語
千里科技的赴港IPO,是其從瀕臨破產的ST力帆蛻變為「AI+Mobility」新銳玩家後,在關鍵轉型節點上邁出的戰略性一步。這一舉措不僅旨在為技術研發與市場擴張募集亟需的「彈藥」,更深層次的目的在於搭建一個國際化的資本平台,以承載其全新的科技叙事。
縱觀其五年蛻變,吉利入主完成了「物理層面」的救贖,通過資產重整與供應鏈注入,將其拉回製造正軌;而印奇的掌舵則帶來了「化學層面」的質變,他以自身的行業聲望與技術資源,為千里科技注入了AI的靈魂,並通過組建「金三角」核心團隊、整合吉利智駕業務、引入奔馳戰略投資等一繫列操作,初步完成了從傳統代工廠向科技公司的價值重估。
然而,資本市場在為「AI+Mobility」故事支付高額溢價的同時,也保持著清醒的審視。千里科技的未來,既繫於印奇團隊能否持續將其技術願景轉化為可規模落地的產品,也取決於它能否破解兩大核心悖論:其一,是在依賴吉利生態快速起步後,如何構建獨立的技術身份與更廣闊的客戶基礎,擺脫「吉利附屬」的估值桎梏;其二,是在研發投入持續飙升的背景下,如何儘快跨越從技術驗證到商業變現的鴻溝,在百度等巨頭的競爭中證明自身的盈利潛力。
因此,千里科技的H股徵程,本質上是一場關於「印奇價值」的全面考驗。港股投資者將關注的,不僅是其AI故事的想象力,更是其技術獨立性與商業化落地的確定性。此次IPO能否成為千里科技真正開啓全球化新篇章的里程碑,將取決於公司未來如何在這兩個關鍵維度上,交出令市場信服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