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dingKey - 在公眾印像中,聯準會的政策目標始終圍繞著「穩定通膨」和「促進就業」這兩大任務,即所謂的「雙重使命」。
但事實上,根據《聯邦儲備法》,聯準會也被賦予了一項鮮少被提及的「第三使命」——維持適度的長期利率。
長期以來,這個目標被認為只是前兩個目標的補充,而非獨立的政策方向。
鮑威爾9月利率表決議後的記者會上回應稱,該法律確實寫明了三重使命,但長期利率本質上是低而穩定的通膨和充分就業的自然結果,因此並不是需要單獨追求的目標。
聯準會最直接的工具是聯邦基金利率,它影響的是短期融資成本,而長期利率的決定機制則複雜得多。除未來通膨和經濟成長的預期外,財政赤字、全球資本流動和市場風險偏好都會左右長期利率的走勢。這意味著聯準會對長期利率的直接控制力遠弱於短端利率。
然而,歷史經驗也顯示,聯準會在關鍵時刻並不會完全放任長期利率波動。
2008年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期間,聯準會先後透過大規模資產購買計畫(QE),直接買進國債和抵押貸款支持證券,推升債券價格、壓低長期收益率,從而降低企業與家庭的融資成本,並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市場信心。
但也正因如此,第三使命帶來了不少爭議。批評者認為,QE等政策等同於財政赤字融資,使得政府繼續維持高負債。尤其是在川普重返白宮後,他多次公開敦促聯準會激進降息,理由之一就是降低聯邦政府的利息支出,這讓「第三使命」的問題再度浮現。
隨著降息的推進以及新理事的加入,市場對於聯準會在長期利率上的角色定位可能會進一步升溫。
投資人關心的核心在於,聯準會究竟會繼續把長期利率視為「雙重使命」的自然派生,還是在政策溝通中逐漸賦予其更明確的獨立地位。而鮑威爾的表態已經點明了一個基本事實:所謂“第三使命”,更多是雙重使命的延伸,而不是一個獨立的政策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