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于上海开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为“AIGC第一股”出门问问(02438.HK)的股价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7月30日,出门问问股价狂飙63.83%,市值重新回到11亿港元上方。7月28日以来的三个交易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接近100%,投资者热情高涨。
回顾股价走势,出门问问可谓“出道即巅峰”——去年5月3日创下4.38港元高点后便持续下挫。截至7月30日收盘价0.77港元,较巅峰时期已缩水超过80%,不少投资者损失惨重。
加强版“录音笔”点亮股价
近日召开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 2025),是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盛会之一,这场规模空前的盛会,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位嘉宾参与。
借此机遇,出门问问携最新Agentic AI智能硬件TicNote、AIGC产品矩阵亮相大会。
TicNote由出门问问于今年6月25日发布,上市后表现亮眼。据资料显示,截至7月15日,TicNote全球销量破万,在国内京东、天猫等相关品类排行第二名。
根据出门问问提供的资料,TicNote是一款软硬结合的智能硬件,内置“Shadow AI”,定位“随身AI思考伙伴”,适用于会议、采访、学习等多场景。
功能上,TicNote支持120+语种及方言转写,可生成智能总结、思维导图、研究报告等;“Shadow AI”能管理多元数字资产,实现实时对话、多轮记忆与任务跟进,还可定制信息推送。
根据购物网站商品介绍,TicNote起售价是999元,甄选版价格为1499元;其厚度仅3毫米,裸机重量29克。
近日,出门问问AI硬件副总裁曾森表示,TicNote在产品矩阵中可与公司AIGC能力协同,它是生态的“场景入口”。TicNote收集的会议、采访等场景数据,能反哺大模型迭代。他还称,TicNote的优势是用户粘性非常强,一旦使用就离不开它,切换成本会很高,用户池可以持续积累。
在他看来,TicNote或许不会短期爆发,但长期来看会是极具潜力的生意模式。
从市场竞争维度来看,在AI录音设备赛道,TicNote凭借软硬结合策略与Shadow AI智能体能力,已在部分细分市场形成差异化优势。不过,其偏高的定价(999元起,甄选版1499元)可能会成为市场拓展的门槛,同时其还将面临来自科大讯飞(002230.SZ)等行业参与者的竞争压力。
因此,TicNote未来能否真正成为出门问问的增长引擎,仍需时间检验。
巨亏不断
经过多年发展,出门问问的AIGC业务围绕多元化用户群体的创作需求,形成了覆盖音频、视频、图文等领域的AIGC产品矩阵,包括AI配音助手“魔音工坊”(海外版“DupDub”)、AI数字人分身“奇妙元”(海外版“LivGen”)、企业AI交互式数字员工生成平台“奇妙问”、AI视频创作平台“元创岛”等核心产品。
身处AI时代的出门问问,却面临收入波动的问题。根据公司财报,2021年-2024年,出门问问的收入分别为3.98亿元(单位人民币,下同)、5亿元、5.07亿元和3.9亿元。
2024年收入下滑,主要因公司调整业务战略,不再发展传统项目制的AI企业解决方案业务,转而聚焦AIGC解决方案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硬件设备是出门问问早期最重要的业务线,不过该业务线成为公司近几年来营收增长的“拖油瓶”,2021年有超过3亿元的收入,到了2024年仅剩下1.52亿元。
因此,出门问问迫切需要打造新的硬件爆品,而融合了智能体的TicNote,成为公司在硬件领域重拾“荣光”的先锋。
尽管坐拥AIGC风口,出门问问仍难逃“亏损魔咒”。2021年-2024年,公司年内亏损分别为2.76亿元、6.7亿元、8.03亿元、7.21亿元,四年累计巨亏约24.7亿元。
烧钱是AIGC行业的常态,身处这样的风口,对出门问问来说,亏损并非意料之外,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必然。
随着大众对AGI认知的提高,资本对科技公司越来越愿意赋予更多耐心值。在去年4月登陆港交所之前,出门问问就完成了多轮融资,股东包括红杉资本、真格基金、SIG海纳亚洲、Google等知名机构和企业。
对于出门问问而言,在资本市场短暂狂欢之后,更关键的考验在于如何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盈利能力——毕竟,在烧钱成风的AI行业,最终活下来的不一定是技术最超前的玩家,而是最会“算账”的那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