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幣圈又崩了!以太坊慘跌9%,400億美元巨鯨「逃離」比特幣——誰在接盤?
- 【今日市場前瞻】「小非農」駕到!幣圈慘遭血洗
- 金價預測:黃金/美元維持在4000美元以下,因為美聯儲的鷹派言論提振了美元
- 金價重返4000美元,避險需求回暖;上漲潛力似乎有限
- 黃金在對美國政府關門的擔憂加劇中小幅上漲
- 【今日市場前瞻】黃金價格重回4000美元,英國央行利率決議來襲

近兩年斥巨資投入AI基礎建設的Facebook母公司Meta(META.US),最近與美國最大的無排放能源供應商星座能源(CEG.US),訂立一項為期20年的電力採購協議(PPA),約定由星座能源的克林頓清潔能源中心(Clinton Clean Energy Center),向Meta供應電力。
有意思的是,克林頓清潔能源中心曾是伊利諾伊州性能最優的核電站之一,但是在經歷了多年財務虧損後,原定於2017年提前關閉,但是得到了《未來能源就業法案》的拯救,該法案設立了零排放信用(ZEC)計劃,為電站提供資金支持直至2027年中。
Meta這次化身「白武士」,與星座能源訂立20年供電協議,從本質上取代了ZEC計劃,通過購電確保電站進入市場,而不再需要通過政府的財務支持來進行運營。
不過,這項電力採購協議並非表示克林頓清潔能源中心直接向Meta的數據中心供電,而是該清潔能源中心繼續向當地電網輸送電力,Meta則從2027年6月開始從該清潔能源中心購買大約1.1吉瓦的能源,相當於該廠區一個核反應堆的全部發電量。
根據協議,克林頓核電站將通過核能升級增加30兆瓦的裝機容量,使其能夠向覆蓋伊利諾伊州中部和南部的中大陸獨立系統運營商(MISO)第四區域電網注入更多新能源。
星座能源表示在評估相關策略,以延長該電站現有的早期場地許可,或向美國核管理委員會申請新的建設許可,以便在克林頓清潔能源中心場址推進先進核反應堆或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的開發。
Meta化身白武士,看起來是拯救了瀕臨關閉的克林頓清潔能源中心,但其實也是為自己做打算。Meta斥巨資建設數據中心,這將成為其未來十年AI競爭的重要基礎架構,但是AI所需算力龐大,對能源的消耗也極大,這就需要可持續的能源支援。Meta與核電公司訂立供電協議,是為了確保其在該區未來20年能有穩定的能源供應,以便支持AI的持續發展。
多家科技巨頭也在佈局能源
除了Meta與星座能源的合作,多家科技巨頭已通過多元化能源佈局為自身的AI發展鋪路:
微軟(MSFT.US)在核能領域動作頻繁,2023年與由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支持的核聚變初創公司Helion Energy簽訂協議,計劃從2028年起向其購買50兆瓦的電力。2024年9月,微軟與星座能源達成協議,重啓曾發生過美國史上最嚴重核事故的賓夕法尼亞州三里島核電站,並訂立20年的購電協議,用於支持微軟數據中心的運營。此外,微軟還招聘核技術總監,探索小型模塊化反應堆(SMR)的應用。
谷歌(GOOG.US)於2024年10月宣佈與小型模塊化反應堆初創公司Kairos Power合作,資助後者開發七個SMR,目的是為其數據中心提供穩定電力。在此之前,谷歌已投資核聚變公司TAE Technologies,並參與其推動全球核能規模提升三倍的行業倡議。
甲骨文(ORCL.US)董事長拉里▪埃里森宣佈,計劃在新型數據中心部署三個小型核反應堆,總供電能力超1吉瓦,以滿足AI算力需求。該項目已選定場址並獲得許可,成為美國首個明確以AI為目標的核電項目。
亞馬遜(AMZN.US)於2024年從塔倫能源收購由蘇斯奎漢納核電站(Susquehanna)供電的數據中心園區,並投資5億美元開發SMR。
想在AI競技中取勝的科技巨頭,早就將能源作為支持其AI發展的重要基礎力量而提前佈局,不僅核能,它們在其他新能源領域都有安排,並以其他方式參與到能源的有效利用上。
例如微軟去年5月與佈魯克菲爾德資產管理公司簽訂時尚最大的企業級旅店協議,投資超百億美元開發10.5吉瓦可再生能源,重點佈局風能和太陽能,並探索新型無碳技術。
谷歌在日本簽訂了60兆瓦太陽能購電協議。
在能源的有效利用方面,這些科技巨頭也已佈局。
特斯拉(TSLA.US)大力發展儲能業務,其上海儲能超級工廠已於今年2月投產,規劃年產1萬台Megapack儲能系統,總儲能規模近40吉瓦時,相當於1.3萬戶家庭的全年用電量。
AI發展核心組件的供應商英偉達(NVDA.US)、AMD(AMD.US)和英特爾(INTC.US),則通過不斷改良其AI芯片的功耗和性能,來提升其產品的能效。例如英偉達的Blackwell GPU能效比前代提升25倍,從硬件層面降低AI算力能耗。
結語
從Meta化身「白武士」拯救核電站,到一眾科技巨頭在核能、可再生能源、儲能技術及芯片能效領域的多元佈局,不難看出:AI 革命的底層邏輯,早已從單純的算法競爭,延伸至「能源-算力」的全鏈條基礎設施之爭。
誰掌握了清潔、穩定、低成本的能源命脈,誰就能在大模型訓練、算力競爭、生態構建中佔據先機。Meta的「白武士」故事只是其中一個行業縮影,整個科技產業向「能源基建化」轉型將可能成為必然。
閱讀更多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