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王」特朗普揮舞關稅大刀,近日又砍出新戰績——
當地時間7月22日,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宣佈,美國與日本達成了一項大規模協議,其中包括對日本對美國出口商品徵收15%的對等關稅,這可能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協議。
特朗普還表示,日本將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美國將獲得90%的利潤。特朗普稱,日本將「開放他們的國家,包括汽車和卡車、大米和某些其他農產品,以及其他東西的貿易。」
日本是美國重要的貿易夥伴,大米和汽車是本次美日貿易談判中的重點,雙方圍繞其爭議不少,一度僵持不下,目前既然達成協議,「懂王」自然是頗為開心的。
相較於日本妥協,歐盟卻相當頭鐵,表示若無法與特朗普政府達成貿易協議,歐盟啓動反製措施。
日本首相決定辭職!歐盟硬鋼到底
而今天(當地時間7月23日),日本首相石破茂表示,與美國就美方向日本徵收15%的關稅達成一致。日美雙方就通過日本企業在半導體、鋼鐵、造船、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投資,加強與美方供應鏈合作、保障經濟安全,達成一致。石破茂表示,在日本現行的大米「最低準入製度」下,增加從美國進口大米的比例。此舉不會犧牲日本農業。
在宣佈關鍵的貿易談判之後,石破茂表示已決定辭職,將在8月結束前正式表明辭職意向。
除日本外,其他部分亞洲國家亦達成關稅協議。特朗普近日表示,宣佈與到訪的菲律賓總統馬科斯達成貿易協議。特朗普稱,菲律賓將對美國開放市場並實施零關稅,而美國將對菲律賓進口商品徵收19%的關稅。
此外,特朗普還表示,美國與印尼達成了貿易協定,將對印尼商品徵收19%的關稅。印尼將向美國供應關鍵礦產,印尼將取消99%的關稅壁壘。印尼將購買波音飛機、美國農業產品和能源。
也有部分國家仍在艱難談判之中。馬來西亞政府正尋求將特朗普擬加徵的關稅稅率降至20%,但拒絕在電動汽車政策及外資持股限製等關鍵領域作出讓步。
近日,巴西總統盧拉在談及美國對巴西產品加徵50%關稅時表示,正與美方進行談判,若特朗普不改變想法,雙方「關稅戰」或將打響。盧拉強調,特朗普對「貿易順差」事實缺乏認知,過去15年巴西對美國貿易逆差達到4100億美元。
加拿大總理卡尼表示,加拿大將在談判桌上與特朗普政府據理力爭,確保獲得對加拿大最有利的貿易協議。
歐盟方面則是個「硬骨頭」。當地時間22日,法國工業與能源部長馬克·費拉奇表示,若在8月1日前未能就關稅問題與美國達成協議,歐盟將啓動反製措施,對價值超過900億歐元的美國產品加徵關稅。費拉奇稱,歐方須調整策略,展現更強硬、可信的立場。
此外,歐盟外交官透露,若歐盟無法與特朗普政府達成貿易協議,德國等越來越多的歐盟成員國正考慮對美國服務領域採取廣泛的「反脅迫」措施。
據悉,歐盟目前尚未對美使用2023年推出的反脅迫機製(ACI),該機製允許歐盟27國對逼迫成員國改變政策的「第三國」實施報復,範圍遠超對美徵收報復性關稅,被外界視為「終極威懾手段」。
關稅陰雲密佈,機構表示擔憂
特朗普看似「懂王」巡山所向披靡,實則危機四伏,其關稅政策一直備受外界的質疑。
分析人士指出,有迹象表明,關稅的影響可能已經體現在經濟報告的細節之中。這一政策可能會擾亂供應鏈,推高通脹,並減緩全球經濟增長。
近日通脹數據顯示,美國6月份核心消費者價格漲幅加快,而家具和服裝等易受關稅影響的品類表明,企業正開始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
另外,華爾街資深人士近期發出警告,投資者可能低估了關稅風險。摩根大通CEO傑米·戴蒙亦表示,資本市場存在自滿情緒,關稅積累的風險並未被充分意識到。
當地時間7月22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佈報告稱,特朗普政府對幾乎所有貿易夥伴徵收進口關稅的做法或將進一步對全球宏觀經濟造成重大影響。報告指出,美國加徵關稅的行為將在短期内減少全球需求,導致進口價格上漲並進一步加劇通脹壓力。此外,關稅的不確定性還可能削弱消費者和企業信心,加劇金融市場波動。
報告指出,美國加徵關稅的行為可能導致各國通過進一步提高貿易壁壘,來應對日益加劇的貿易不平衡問題,從而導致地緣經濟分裂加劇,這對全球經濟的損害將是持久的。
而在7月21日,國際評級機構惠譽稱,政策風險給美國信用前景蒙上陰影。惠譽在年中更新中,將美國2025年25%行業的前景展望下調至「惡化」,原因是不確定性增加、經濟增長放緩以及預期利率將長期維持在高位。
惠譽表示,近期通過的稅收和支出法案凸顯了美國財政前景面臨的長期挑戰,並將給醫療保健相關行業帶來壓力。稅收法案和先前減稅措施的延長相結合,很可能使美政府總赤字保持在GDP的7%以上,並在2029年將債務與GDP之比推高至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