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商業銀行(Commerzbank)外匯分析師沃爾克馬爾·鮑爾(Volkmar Baur)指出,這一切始於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打破慣例,沒有祝賀高市早苗當選日本首相。
"但高市在國會回答問題時表示,攻擊台灣可能對日本構成生存威脅,因此可能引發自衛,這無疑沒有改善局勢。隨之而來的進一步言辭交鋒,導致兩國之間的外交關係進入了冰河期。以至於中國現在建議遊客和學生不要前往日本。"
"從貨幣的角度來看,這有兩個有趣的原因。首先,約20%的前往日本的遊客來自中國,外國遊客在過去12個月中為31.2萬億日元的經常賬戶盈餘貢獻了約9.5萬億日元。假設一半的中國遊客對政府的警告做出反應,並考慮到中國遊客的消費僅為其他遊客平均消費的80%,日本每年可能損失約8000億日元的旅遊收入。這並不算小,但對日元構成的直接威脅並不大。"
"從結構的角度來看,這更為重要。這一事件確認了近年來日益明顯的趨勢。國際政治越來越多地干預市場。單一的聲明就足以轉移商品或服務流動,進而影響經濟和貨幣。遊客是一方面。然而,如果爭端繼續升級並擴展到其他服務行業和商品,影響可能會更為顯著。畢竟,近20%的日本商品出口仍然流向中國。如果這些出口受到質疑,影響可能會更大。因此,這是一種需要牢記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