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分享的內容是《區塊鏈:新金融基礎設施》,我想總結自2009年比特幣區塊鏈誕生以來,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是怎樣一步步進化、演變成了即將重構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
要想理解這個演變過程,可能要從比特幣白皮書開始講起。2009年比特幣區塊鏈白皮書《比特幣,一種點對點的電子現金系統》誕生。中本聰想要創建的並不僅僅是一個發送數字貨幣的系統,而是一套新的支付清算結算系統。
我們知道,現金從支付、清算、結算的角度來說具有的特點,首先是點對點:現金的支付是甲方和乙方之間點對點支付的,並且現金支付是支付即結算,不需要中間環節,也沒有清算環節。現金支付是「支付即結算」,同時逐筆交收——你給錢,別人給貨,貨銀兩訖。
但現金支付有其劣勢,那就是無法完成遠程支付,也不便於進行大額支付。中本聰所創造的電子現金系統保留了現金「支付即結算、逐筆交收」等優勢,同時克服了現金支付的劣勢,因此,比特幣不僅能夠實現遠程支付,也支持大額支付。
除了比特幣,中本聰還創造了一套新的支付清算系統。鑑於現金支付的種種缺點,電子貨幣應運而生,而其支付、清算、結算就變得更爲複雜了——想要在遠程的前提下保證支付的一致性、完整性、準確性和終局性,這就需要中介的加入,從而產生了中央登記、中央存管、中央對手方交易、中央結算。
在現有的銀行賬戶體系之下,我們首先要刷卡(支付),刷卡後,PoS機要聯繫開戶行,確認賬戶上有這筆錢,並把錢扣住,這叫清算;最後,這筆錢從我們的賬戶進入了商戶的賬戶,這叫結算。支付、清算、結算分成了三個步驟,比現金支付要複雜很多。在實現貨幣無紙化之後,必須這樣做才能保證支付的終局性、一致性、準確性。
從美國金融基礎設施的演變歷程來看,金融基礎設施始終處於不斷進化的過程中。上世紀60年代以前,美國還處於實物股票/紙質股票時代,隨着交易量不斷增加,逐漸出現了清算、結算的難題。到了70年代,美國股票市場爆發了一場「文書危機」:隨着交易量的持續增長,清算速度跟不上交易節奏,交易結束後,經常能看到華爾街上有車輛來回穿梭,把股票憑證從摩根士丹利搬到高盛,再從高盛搬到J.P.Morgan。這是因爲不同客戶購買了其他證券公司客戶的股票,而實物股票必須通過物理搬運來完成交收。後來出現了嚴重的清算延誤,導致紐交所經常在週五休市。爲什麼?因爲需要停市一天來完成整週的股票結算。
於是業界決定成立中央存管公司,把所有股票集中放在同一個屋檐下。雖然實物股票仍然需要搬運,但只是在不同房間之間進行轉移,結算效率得到了大幅提升。
後來出現了中央登記、中央存管、中央結算體系,1999年成立了DTCC(中央存管/中央結算公司),這才能夠滿足美國股票市場的交易量需求,實現當日100%完成清算和結算。
從2025年開始,美國開始重新構建一套基於分佈式賬本的全新支付結算系統,採用點對點模式,環節更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其本質是基於區塊鏈技術構建的。從本質上說,區塊鏈是一種新型金融基礎設施,而金融基礎設施的定義就是關於交易、清算和結算一整套制度安排。
新舊金融基礎設施有什麼不同呢?
舊系統,也就是我們正在運行的金融基礎設施,採用中央登記、中央存管、中央對手方交易和中央結算的模式,而基於區塊鏈分佈式賬本的新金融基礎設施則實現了點對點支付即結算、交易即結算。這就是爲什麼全球所有數字資產交易所都能輕易做到7×24小時交易,而股票交易所卻無法做到。
爲什麼?因爲兩者的交收模式不同:舊系統採用「軋差」模式,而區塊鏈新金融基礎設施採用「逐筆交收」的模式,所以不需要在特定時間點停下來清算之前的賬目,也不需要軋差再進行交收。這是新舊兩套系統的重大區別。
我們都知道,美國資本市場正在進行一場關於代幣化股票交易方式的競爭。Coinbase向美國證監會提交了一整套代幣化股票交易方案。在這個方案中,傳統的中央登記、中央存管、中央交易和中央結算環節都被取消了。如果採用Coinbase的方案,華爾街會有一半的人失業。
華爾街當然不願意接受這個現實。以納斯達克爲代表的華爾街機構在一個月前也向SEC提交了代幣化股票交易框架建議,保留了我剛纔提到的DTCC。目前DTCC只負責股票、債券、基金的清算,而根據納斯達克的建議,DTCC未來還將承擔代幣清算職能,這意味着納斯達克的方案保留了華爾街大部分機構的飯碗。
現在這個難題交給了SEC。預計明年上半年SEC會做出裁決,決定採用哪套方案來允許商業機構交易代幣化股票,可能是Coinbase的方案,也可能是納斯達克的方案,或者允許兩個方案同時試點,甚至可能把兩個方案融合成一個折中的方案。
這兩個金融基礎設施最核心的差別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1.結算機制。舊系統需要經過多級中介代理才能完成結算,新系統實現交易即結算、支付即結算。
2.架構本質。舊系統需要中心化的登記和存管機構,新系統在分佈式賬本上完成登記,無需登記、存管和結算機構。
3.信任機制。傳統金融基礎設施需要有強有力的中心化機構進行信任背書,而分佈式賬本則依賴共識算法、密碼學來建立信任機制。
4.風險特徵。中心化機構會容易出現單點故障,去中心化機構極大幅度降低了這種風險,但也帶來了智能合約風險、數字錢包風險等新挑戰。
5.服務覆蓋。傳統金融機構受到司法區域或中心化系統的的約束和限制,而分佈式賬本幾乎是跨時間、跨區域、跨空間、跨主體、跨機構的,這是兩者的核心差別。
從這個角度去看待特朗普上臺後的所有舉動,可以從紛繁複雜的表象之下找到本質:更換美國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從國會立法,到總統發佈166頁關於確保美國在數字金融技術方面的領先地位,再到到美國證監會主席多次表態美國證監會要爲所有關於Crypto的創新設立創新豁免機制、安全港計劃、白名單,這一切都表明這並不是總統的個人行爲,而是美國立法機構、政府行政部門、行業執法部門、行業監管部門的統一行動——將美國金融市場從鏈下搬到鏈上,讓美國金融體系能夠在鏈上移動。這其實也是美國證監會演講中所表達的意思,即更換金融基礎設施。也許五年十年之後,買美股不再是買股票,而是買美股某家公司的股權代幣——這種可能非常大。
美國證監會主席曾在多次演講中提到「科技改變產業」的例子,他說,人類社會過去幾十年記載音頻的介質發生過三次迭代,最早是黑膠唱片,上世紀中期演變爲磁帶,進入本世紀後則變成了數字介質,每個人的手機裏都可以儲存音頻。他還提到,記載音頻技術的三次技術迭代徹底重構了全球音樂產業,分佈式賬本也會像這個技術一樣重構美國金融體系。
這個例子舉得非常好,他還說了一句話「If it can be tokenized, it will be tokenized」:所有可以被代幣化的東西,最終一定會被代幣化。這句話就是「萬物上鍊、萬物可代幣、萬物可交易」的來源,也是Coinbase要打造Super APP(超級應用)的依據。
以上是美國證監會在幾次演講中所表達的觀點,我綜合梳理了一下,來證明美國正在做的事情就是重構整個金融基礎設施。
重構會帶來什麼呢?重構會帶來從「數字原生」到「數字孿生」。在沒有這樣一場重構之前,中本聰發明了區塊鏈,以太坊加強、優化、豐富了區塊鏈和分佈式賬本。我們在分佈式賬本上從0到1創造出了比特幣、以太坊這些數字原生的東西。數字原生的東西運行到今天已經15年了,我們可以把它看作一場巨大的社會工程實驗,這場實驗證明了區塊鏈分佈式賬本、數字錢包、智能合約都是有價值的。傳統金融或者說數字孿生接過了這樣一場實驗所帶來的成果,開始把整個金融市場體系搬到鏈上,搬到一個新的金融基礎設施上來,環節更少,效率更高,成本更低。
我們知道J.P.Morgan擁有自己的JP Coin,已經在全球建立了8個核心節點。假設你在J.P.Morgan體系內進行跨境匯款,比如從紐約匯款到香港,通過傳統銀行賬戶體系,經由SWIFT及代理行、受理行,最終的到賬時間可能是一天以上;如果從非洲匯款,甚至超過一週,還需要支付3%的費用。而在紐約J.P.Morgan發起一筆匯款匯到香港J.P.Morgan的賬戶只需要2分鐘,因爲發起匯款時就變成了代幣,等錢到了香港再轉換爲美元法幣,這就是新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也是數字孿生。
數字孿生始於2024年,RWA也屬於數字孿生。實際上美國正從兩方面着手:
一、資金端代幣化。貨幣代幣化、資金代幣化有三種模式:
1.穩定幣。穩定幣本質上就是資金或貨幣的代幣化。
2.以J.P.Morgan爲代表的存款代幣化。去年匯豐銀行在香港推出了存款代幣化的試點,香港金管局還專門設立了銀行存款代幣化的監管沙箱,各機構也都在試驗。存款代幣化也是資金或貨幣的代幣化。
3.央行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也是把貨幣和資金代幣化,不管是央行數字貨幣還是存款代幣化,或是穩定幣,其終極目標都是將貨幣/資金代幣化,資金/貨幣代幣化是終極目標,這也是不可逆轉的趨勢。至於最終是哪種模式會佔據更大的份額,目前還看不出來,也不好做判斷。
二、資產代幣化。從2024年開始,BlackRock、Fidelity、Franklin Templeton 等機構已陸續將旗下不同類型的基金,比如說貨幣市場基金、美元債券基金、股票基金等進行代幣化。當資產端代幣化達到一定規模之後,一個基於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的鏈上金融市場體系就基本完成了。在未來3至5年,我們很可能會看到一個鏈上金融市場體系逐步形成並實現閉環。
區塊鏈作爲一種新興的金融市場基礎設施,正在逐步取代原有的傳統金融基礎設施。
那麼,貨幣代幣化有什麼好處呢?縱觀貨幣發展史,貨幣的信用屬性基本可以歸納爲三種類型:
(1)自然屬性貨幣。在法定貨幣尚未出現的時期,如貝殼、黃金、白銀、銅錢等,其信用背書源於它們的自然屬性。這些物質是大自然孕育的東西,人類經過提煉和加工,賦予了它貨幣的屬性,因此把它自然屬性貨幣。
(2)法律屬性貨幣。自1774年歐洲《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出來之後,主權國家開始出現了,並通過立法規定某種貨幣作爲本國的法定貨幣或主權貨幣,例如美元和人民幣。這類貨幣的信用可以看成是由法律賦予,因此屬於法律屬性貨幣。
(3)技術屬性貨幣。比特幣是一整套數字技術加持賦能之下形成的貨幣,分佈式賬本、數字錢包、密碼學、共識算法,是這些數字化技術賦能給它,讓它成爲被越來越多人認可的貨幣形式,我們把此類由技術加持形成的貨幣稱爲技術屬性貨幣。
貨幣的信用屬性無外乎就這三種。
而代幣化貨幣,是迄今爲止人類貨幣史上唯一具有雙重屬性的貨幣。
代幣化貨幣在成爲代幣之前,本身是某種法定貨幣,因此具備法律屬性,擁有法律背書,例如美元穩定幣首先是美元,具備法律屬性。當它在區塊鏈上被鑄造成穩定幣時,又獲得了由區塊鏈、密碼學、共識算法、數字錢包等技術所賦予的技術屬性。因此,它是一種雙重屬性的貨幣。相較於單一屬性的貨幣,雙重屬性在技術上更爲先進,代表了貨幣發展的最新形態。
不久前,橋水基金退休創始人Ray Dalio在一次訪談中表示,他認爲世界上的終極貨幣是黃金,只有黃金才能被稱爲真正的貨幣,而美元、英鎊、歐元、日元等法定貨幣,本質上都是基於國家信用的債務,從根本上說仍然是一種債,依賴信用發行。
此外,有人撰寫了一本名爲《最後的經濟》的書籍,目前尚未翻譯成中文。書中提到,在AI發展之後,經濟可能已達到頂峯。作者描述了在AI、區塊鏈和互聯網出現之前,人類財富的形態主要表現爲對原子結構的重新排列。例如,將泥土燒製成磚塊,再建成房屋,人們認爲房屋具有價值,是家庭財富的儲存形式,本質上是對原子結構的重組。
再比如汽車,同樣是對原子結構的改造和重組。財富正是通過改造原子結構而獲得,並以新的原子結構作爲儲存載體。
而比特幣呢?比特幣是你改造了比特結構,以比特結構的重新排列與組合而呈現出來的新的財富形態,比特幣、以太坊等均屬此類。
隨着人類進入數字時代,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化革命推動財富結構發生轉變,這也解釋了比特幣爲何具有價值。從100美元時被質疑爲騙局,到1000美元、10000美元時仍有人懷疑,直至漲至100000美元時,質疑聲逐漸減少,因爲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在數字化時代,未來的財富很可能確實以比特結構的重組爲主要呈現形式。
當人類進入到數字時代,自第四次工業革命數字化革命以來,財富的結構發生了變化,這也解釋了比特幣爲何具有價值。從100美元時被質疑爲騙局,到1000美元、10000美元時仍有人懷疑,直至漲至100000美元時,質疑聲逐漸減少,因爲越來越多人意識到,在數字化時代,未來的財富很可能確實以比特結構的重組爲主要呈現形式。
新的財富孕育於新的金融基礎設施之上,這正是區塊鏈作爲一項爲AI和數字時代而生的技術所扮演的角色。它是爲未來新經濟結構方式、新經濟組織和新財富形式所創造的一整套金融基礎設施。
爲什麼我們需要這種基於比特結構的財富形式?爲什麼需要代幣化?
首先,數字經濟和數字時代具有跨時間、跨空間、跨主體、跨區域的特點。在數字世界中,牛頓物理學定律不再適用。你可以在空中「建造」一棟房屋,容納上百萬人,而無需打地基。萬有引力定律在數字空間中是無效的,許多物理結構和定律在這裏都不起作用了。因此,必須有一種新的財富形式和金融服務方式,來表徵數字空間中的事物和價值載體,這正是我們需要代幣,以及基於比特結構重組的代幣化貨幣、代幣化資產的原因。
(1)一旦代幣在公鏈上被鑄造,它就天然具有了全球的可見性,全世界的任何人都可以在公鏈上找到他,因此也就具有了全球可投資性。投資者不一定需要銀行賬戶,通過USDT 即可在全球任何鏈上投資其他代幣。任何資產持有者都希望自己的資產能夠獲得全球流動性,能夠全球可被投資。
(2)新的金融基礎設施使得清結算效率更高、成本更低。任何商業行爲,如果能以更少環節、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方式實現,必將取代原有環節更多、效率更低、成本更高的方式,這是基本的商業邏輯。
(3)資金週轉時間大幅縮短,例如 J.P. Morgan的JP Coin將結算效率從24小時提升至2分鐘。
(4)在數字時代,隨着開源硬件、機器人以及AI Agent的發展,當AI開始創造財富時,也必然產生支付、收款和付款的需求。數字化時代和 AI 時代的貨幣必然是可編程貨幣,通過智能合約完成機器與機器之間的支付。目前,只有基於分佈式賬本、數字錢包和智能合約的技術,才能提供完整的可編程貨幣解決方案。這也是將貨幣、資金和資產代幣化的重要原因。未來,由AI創造的資產也必將具備可編程屬性,AI所需的貨幣也將是可編程貨幣。
最後一頁PPT,我想用來澄清幾個概念。我們說代幣、代幣化、數字貨幣和數字資產,其實可以把它們分開,當你講這個東西的時候一定要明白你講的是哪一類。
(1)支付型代幣。穩定幣或者前面講到的銀行存款代幣化、央行數字貨幣,統統簡稱「支付型代幣」,要用於支付和結算。這類代幣需要牌照,各國正在制定相關的穩定幣監管政策。
(2)儲備型代幣。以比特幣爲代表的「數字黃金」,相信大家對此應該都很瞭解。
(3)功能型代幣。也就是統稱的「數字石油」。我上午講過區塊鏈其實是分兩類:一類是不支持應用的,一類是支持應用的。不支持應用的是以比特幣爲代表的區塊鏈,支持應用的是以太坊、Solana等。後者的設計目標就是讓更多人使用,而比特幣這條鏈的設計初衷是拒絕被廣泛使用的。在普通法國家和地區(如香港、美國),儲備型代幣和功能型代幣通常無需審批。
(4)證券型代幣。包括股票、債券、基金等金融資產的代幣化。這類代幣需要經過審批,必須持牌、合規並接受監管。
(5)謎因型代幣(MemeCoin)。以特朗普幣爲代表的MemeCoin,其本身並不具備真實價值,但也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提供情緒價值,類似於收藏Labubu潮玩的行爲。有人花上百萬元競拍特殊款的Labubu,同樣也有人願意購買特朗普幣。Meme是一種文化現象,指的是在互聯網時代的個人IP和網紅經濟。
好了,我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裏,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