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最傳奇「撿垃圾」大王:如何靠沒人要的債券日賺150萬美元?

1974年,美國深陷通膨與失業泥淖,華爾街精英們正慌張拋售手中燙手山芋——那些被評為「垃圾」的低信用債券。唯獨一名年輕交易員反其道而行,他像拾荒者般瘋狂收購這些無人敢碰的債券,甚至說服客戶:「別賣!這些才是真正的黃金。」
這名狂人名叫麥可·米爾肯(Michael Milken),彼時年僅28歲,在費城德德崇證券 (Drexel Burnham Lambert) 掌管著不起眼的債券部門。沒人料到,這個愛陪會計師父親整理支票簿長大的加州男孩,即將改寫美國金融史。
從無人問津的「垃圾」,到被瘋搶的「黃金」
米爾肯的辦公室裡堆滿公司財務報告。在各個公司發佈的各種財務資料中,米爾肯發現了一個普遍的矛盾:審計數字常常無法反映企業真實價值。基於大量研究和觀察,米爾肯在1971年下了斷言:「工業革命以來的投資標準,該進博物館了!」這一年的他僅有25歲,很快,他就用自己的行動驗證了這句話。
米爾肯在德崇證券成立「低等級債券部」,專收被評級機構貼上「垃圾」標籤的債券。為什麼華爾街嗤之以鼻的東西他卻要當寶貝一樣大舉買入?因為他察覺到美國在戰後完善的破產保護機制,使低評級債券違約後的回報率反而更高。
而且,他還四處推銷「所有權債券」理念——這些債券回報繫於公司成長,而非利率波動——首批膽大的投資者竟獲50%年收益!這個收益率在債券市場相當罕見的,甚至比很多股票的收益率都要高。米爾肯管理的債券買賣部所獲利潤也從開始時占公司總利潤的35%,到1975年已接近100%。
1974年,通膨肆虐下,基金經理們爭相拋售垃圾債券美化帳面。就在「第一投資者基金」也準備拋售垃圾債券時,米爾肯勸阻:「賣掉它們,你的高收益招牌就沒了。」基金聽從建議,竟連續三年蟬聯全美業績冠軍。消息傳開,垃圾債券市場正式形成,而米爾肯自然也成了無冕之王。
市场很快面临新困境:自然产生的垃圾债券不够卖了。這種情況下,米爾肯米尔肯剑走偏锋:「主動創造垃圾債券」他鎖定被傳統銀行拒貸的新興企業,用垃圾債券為它們輸血。其中最傳奇一役,是1979年扶持僅有3,000美元起家的MCI通訊公司。
當時AT&T壟斷90%長途電信市場,MCI如同螻蟻撼樹。米爾肯卻籌集20億美元垃圾債券注入MCI,助其鋪設全美光纖網路。當AT&T高層嘲笑「小公司妄想用垃圾債券打仗」時,MCI的光纖網路已經鋪開,三年內搶走了三成市場。
十年間,米爾肯經手930億美元融資,德崇證券佔據垃圾債券市場七成份額。1986年,他個人年收入飆破5.5億美元——超過美國證交會全年預算!權勢巔峰時,他只需一通電話,就能調動百億資金發動企業收購。一封「有高度信心提供資金」的德崇證券信函,足以讓上市公司總裁徹夜難眠。
王冠墜落的瞬間
貪婪終將反噬。當米爾肯的垃圾債券成為惡意收購的彈藥,法庭傳票如雪片飛來。1990年,陪審團認定他犯下多項罪名:掩蓋股票頭寸、協助逃稅、隱匿紀錄——全非傳統金融犯罪,卻足以判處十年監禁、罰款11億美元。諷刺的是,同年《華爾街日報》稱他為「最偉大的金融思想家」,《生活》雜誌將他列為「改變80年代的五人之一」。
鐵窗後,癌症悄然侵襲。1993年提前獲釋的米爾肯,卻將病痛化為新戰場。「教育市場規模是垃圾債券的四倍!」他創辦知識寰宇 (Knowledge Universe) 公司,收購學前教育機構與智慧玩具商。五年內,這個教育帝國年收突破15億美元,實踐他當年的洞見:企業年報中從未呈現的真正資產,是「人才資本」。
2020年,時任美國總統川普的一紙赦免令讓米爾肯的傳奇人生短暫畫下一個句號。當米爾肯在洛杉磯為教師頒發慈善獎項時,他留給華爾街的遺產仍在延續:垃圾債券已成中小企業融資常規渠道,槓桿收購仍是科技革命的推手。
「他開創了一個全新的金融宇宙。」當年的競爭對手如此嘆服。當你下次聽聞矽谷新貴們用高風險債券挑戰巨頭時,請記得,他們腳下的路仍是半個世紀前那個會計之子親手鋪就的。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