緯穎(6669)漲停衝破3000元大關!AI訂單燒出「日賺1.34億」鈔能力

投資指南針
更新於
coverImg
來源: DepositPhotos

投資慧眼Insights - 緯穎(6669)第二季營收、獲利、EPS全數刷新記錄,今(11)日股價亮燈漲停鎖住3175元!

緯穎(6669)今(11)日暴衝刷新天價!早盤以3075元跳空開高後,盤中強勢亮燈漲停鎖住3175元,不但首度躋身台股「3000元俱樂部」,更站穩所有均線之上。驚人漲勢吸引資金瘋搶,排隊委買單高掛約900張,成交量更爆出逾3000張,單日成交金額衝上82.24億元,擠進上市櫃個股前五強!

AI伺服器訂單燒出神績效

最新財報揭露,緯穎第二季稅後純益暴衝至121.22億元,較上季猛增23.78%、年增率更高達158%,單季每股稅後純益(EPS)衝上65.23元,營收、獲利、EPS全數改寫歷史紀錄!

更驚人的是,上半年累計稅後純益已達219.16億元,年增133.1%,EPS突破117.93元;前7月營收更狂掃4,759.28億元,較去年同期飆升1.67倍!尤其受惠於AWS的ASIC AI伺服器與Meta通用型伺服器訂單強勁助攻,上半年合併營收達3913.99億元,年增率高達166.1%,光半年營收就已超越去年全年總額!

德州廠年底投產 40億打造台北新總部

緯穎為強化全球供應鏈韌性,已啟動美國德州建廠計劃,預計2025年底前投產,搭配現有墨西哥廠彈性調度產能。同時,因應業務擴張需求,董事會更拍板通過40億元臺北總部大樓興建預算,並對美國子公司增資5億美元(約新台幣160億元),大動作優化財務結構與研發能量。

展望下半年,緯穎直言將面對國際關稅政策變動挑戰,但公司已押注AI、運算與散熱技術研發,並透過德州新廠分散風險。法人看好,在AI伺服器需求「看不到盡頭」的趨勢下,緯穎憑藉兩大雲端巨頭訂單與北美在地產能,獲利動能將持續爆發!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


goTop
quote
這篇文章有幫到您嗎?
相關文章
placeholder
台泥重訊來了!火劫震出110億損失,高層砍薪20%止血​投資慧眼Insights - 引發市場猜測的台泥(1101)重訊終於曝光!旗下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認列110億災損!
作者  投資指南針
8 月 14 日 週四
​投資慧眼Insights - 引發市場猜測的台泥(1101)重訊終於曝光!旗下子公司三元能源科技認列110億災損!
placeholder
台股勁揚!台積電衝破31兆元大關 緯創遭謝金河點名稱許反重挫7%投資慧眼Insights - 大盤今(13)日收在24370.02點,接近台股歷史最高紀錄。台積電(2330)氣勢如虹,股價衝上1200元歷史新天價,市值正式突破31兆元大關!
作者  投資指南針
8 月 13 日 週三
投資慧眼Insights - 大盤今(13)日收在24370.02點,接近台股歷史最高紀錄。台積電(2330)氣勢如虹,股價衝上1200元歷史新天價,市值正式突破31兆元大關!
placeholder
台泥暫停交易待公布重大訊息!是好消息還是壞消息?​投資慧眼Insights-台泥(1101)自8月13日起無預警暫停交易,引发市场猜测。
作者  投資指南針
8 月 13 日 週三
​投資慧眼Insights-台泥(1101)自8月13日起無預警暫停交易,引发市场猜测。
placeholder
2018年行情重演?2025台股3大風險未解,2大轉機成關鍵!2025年全球市場風險陡升,關稅政策變動、地緣衝突加劇以及聯邦儲備降息延後等因素,導致股市呈現大區間震盪格局。台股預計在歷史高點與政策支撐底部之間反覆拉扯,形成「上有壓、下有撐」的盤整態勢。
作者  投資-槓把子
8 月 08 日 週五
2025年全球市場風險陡升,關稅政策變動、地緣衝突加劇以及聯邦儲備降息延後等因素,導致股市呈現大區間震盪格局。台股預計在歷史高點與政策支撐底部之間反覆拉扯,形成「上有壓、下有撐」的盤整態勢。
placeholder
台積電股價慘跌25元,鴻海營收卻飆新高!美國總統川普又在CNBC上「放衛星」,這已是他第三度拋出這個遠超台積電官方承諾的「天文數字」。更挑動神經的是,他同時預告,針對半導體與晶片的全新關稅大棒,「最快一周內」就要砸下來——美其名曰「逼關鍵科技回家生產」。
作者  投資-槓把子
8 月 07 日 週四
美國總統川普又在CNBC上「放衛星」,這已是他第三度拋出這個遠超台積電官方承諾的「天文數字」。更挑動神經的是,他同時預告,針對半導體與晶片的全新關稅大棒,「最快一周內」就要砸下來——美其名曰「逼關鍵科技回家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