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片巨頭的兩難:台積電成了美台關稅博弈的核心籌碼?

美國雖給予台灣地區20%的“暫時性關稅”,但明確表示,若想爭取與日韓同等的15%優惠稅率,台灣需滿足其提出的嚴苛條件——1.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2.“再投資4000億美元”。皆非輕易能承之重。
巨額逆差催生高關稅
美國對台施壓的根源清晰可見。根據報道,去年台灣地區對美貿易逆差高達739億美元,遠超過日韓。在美國看來,如此失衡的貿易格局構成實施20%關稅的理由。儘管雙方持續密集磋商,台灣官員已明確表示,未能像日韓那樣迅速與美國達成涵蓋晶片優惠關稅的貿易協議。
兩個“不可能的任務”
為換取關稅減讓,美方開出的條件讓台灣與台積電陷入兩難:
「台積電入股英特爾49%」: 這項要求極具策略性震動。讓全球技術領先的晶片代工廠以近半股權,入股其主要競爭對手之一的英特爾(IDM模式代表),無論從商業競爭、技術保護,或是股東權益角度審視,幾乎構成不可逾越的商業邏輯衝突。
「4000億美元再投資」: 相較於台積電已承諾並正在實施的約1650億美元對美投資(用於亞利桑那等州晶圓廠建設),4000億美元規模驚人。台灣經濟部長郭智輝一句「若投資,錢由誰來出」的公開疑慮,觸動了各界神經,即使經濟部事後澄清為舉例,龐大數字背後隱藏的真實壓力與可行性疑慮依然存在。
失衡結構下的策略籌碼
台積電陷入困境的核心,在於美國正利用其戰略地位作為籌碼。在「美國製造」戰略推動下,台積電在美國的重資產投資已成現實負擔。如今面對更龐大的投資要求或動搖企業根基的股權交易,其商業自主權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戰。此種由單一大客戶施加的結構性壓力,為台積電長期發展和全球中立性蒙上陰影。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