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滬指繼續上漲0.65%,成功站上3600點高地,這也是今年以來的首次。另外,深成指漲1.21%,創業板漲1.5%,兩市共1.84萬億資金湧入,逾4100只個股上漲,賺錢效應十分明顯。
今日,除了基建股等熱門題材外,券商板塊亦集體暴動,成為指數大漲背後的重要推手之一。
截至收盤,錦龍股份(000712.SZ)漲10%,國信證券(002736.SZ)、中銀證券(601696.SH)、東方財富(300059.SZ)均走強。券商一直被視為「牛市旗手」,這也無疑更增添了今日股市上漲的成色,牛市氛圍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指數自4月上旬的「關稅底」以來,累計上漲幅度分别約為14.6%、18.7%、27.4%,短短三個多月漲勢「罕見」的流暢。板塊方面,受益反内卷的鋰電、光伏、鋼鐵煤炭板塊,證券銀行等傳統大金融,還有機器人、算力等新興科技板塊等,均獲得大幅上漲,不少個股漲幅在50%甚至100%以上。
種種迹象表明,投資者加速跑步入場,害怕錯過這難得的投資機遇。關於後續市場行情如何演變,多家機構紛紛發表觀點,並闡述相應的投資策略。
機構激辯:後市行情能否繼續突破?
分析人士認為,相比於上次上證指數突破3600點主要是由政策驅動,本次突破3600點更多的是由流動性和基本面驅動,市場上漲趨勢更為平穩,走勢更為穩健。下半年,全球流動性將進一步寬松,内外因素交織下,市場將維持震蕩上行態勢。
光大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認為,從當前市場預期看,9月可能成為年内美聯儲降息的關鍵節點,若下半年美聯儲啓動降息,全球流動性將進一步寬松,助力中國資產重估。下半年市場仍存在一些預期差,或將開啓下一階段上漲行情,並有望突破2024年下半年的階段性高點。
中國銀河證券亦表示,近期市場行情展現出積極信號,A股運行中樞有望邁上新台階。短期來看,市場有望維持震蕩格局,在市場賺錢效應助推投資者積極情緒,疊加股市流動性充裕的環境下,市場向下調整空間有限,向上邏輯將進一步明晰。
該行提到,考慮到7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即將召開,同時中報披露期投資機遇凸顯。中長期來看,A股市場上行趨勢不改。以保險資金為代表的中長期資金入市的環境下,A股市場資金面具備堅實支撐,在經濟轉型背景下,產業趨勢向上突破有望催生結構性機會。
值得注意的是,不少外資機構明確看多A股。貝萊德基金首席權益投資官神玉飛認為,今年政策力度持續加碼,上市公司的盈利壓力較去年明顯緩解,企業經營環境逐漸好轉。更重要的是,監管部門持續呵護資本市場,出台了一繫列支持政策。綜合來看,無論是宏觀環境、企業盈利,中國市場都發生了顯著變化。我們沒有理由不對下半年A股的表現保持期待。
不過,針對目前行情的火熱,也有機構相對冷靜。
對於近期帶動指數走強的大金融板塊,中泰證券指出,本輪指數衝關的宏觀背景,更多與今年具有重大意義的9月3日閱兵有關。大金融板塊雖然短期受益於情緒提振,但此時並不適宜盲目追高。
申萬宏源證券則提到,在上證指數近期突破後,A股積極因素仍在繼續累積。A股大波段上行的線索正愈發完整清晰,市場開始提前反映遠期改善的投資機會。不過今年三季度的行情可能不會一蹴而就,賺錢效應短期擴散至高位後,市場反復可能增加。
策略探討:後市投資方向如何?
有分析人士指出,本輪反彈並未形成交易的主線,而是呈現「電風扇」式的輪動特徵。投資者應更關注基本面,在能力圈範圍内持股。
其中,廣發證券認為,與4月股市的劇烈波動不同,全球股市近期開始對美國關稅政策變化脫敏。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基本面開始成為市場定價的主導因素。回歸A股投資,建議投資者後續同樣淡化外部因素擾動,回歸基本面定價。
中信證券認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持股反而可能是更為有效的策略,投資者應從交易型策略思維,轉變為持股型策略思維。
關於具體的配置方向,平安證券指出,建議關注兩條線索:一是中報預喜方向的兌現情況,包括AI(電子/通信等)、「兩新」受益的製造(汽車/機械設備/家用電器等)、新消費(醫藥生物等);二是受益於「反内卷」政策、基本面預期企穩有望持續的行業(鋼鐵/建築材料/電力設備等)。
光大證券認為,短期關注中報業績有望佔優的板塊,中長期則關注三條主線:内需消費、科技自立與紅利個股。内需消費方向,關注補貼相關、線下服務消費等;科技方向,關注AI、機器人、半導體產業鏈、國防軍工、低空經濟等;紅利板塊方向,關注部分高質量標的。
A股向來熱捧科技板塊,對此,華泰證券分析師認為,科技成長板塊内部,AI算力鏈仍是重點,適度增配航空裝備、遊戲、存儲等有補漲空間的景氣品種;氯堿等部分化工品、固態電池也值得關注。
華福證券則更看好近期熱門的醫藥板塊,該行在研報中指出,在政策與市場雙輪驅動下,中國創新藥產業在國内外市場均有顯著進展,未來有望迎來更輝煌的發展階段。
對於當前各板塊的上漲邏輯以及未來的預期,黑崎資本首席戰略官認為,大金融板塊是估值修復的主力軍,銀行受益於息差企穩與資產質量改善預期,非銀機構則因居民財富管理需求爆發而獲益,當前銀行板塊PB低於近十年中位數,具有攻守兼備的特點,值得重點關注。
此外,科技成長板塊需聚焦政策落地與產業化驗證,AI算力、商業航天、創新藥等賽道已從概念期進入業績兌現階段,科創50指數動態市盈率相較於納斯達克仍有估值優勢。週期品行情則有政策催化與供需錯配雙重支撐,水電重大項目落地為週期品板塊帶來機遇,稀土、化工等產能出清行業迎來利潤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