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財務省公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日本對外資產餘額為1659.02萬億日元,連續16年增加,這主要是因為日本金融機構、商社等對外投資增加,以及日元對美元和歐元大幅貶值。與此同時,日本對外負債餘額為1125.97萬億日元。
截至2024年底,日本對外淨資產達創紀錄的533.05萬億日元,但不敵德國,下滑至世界第二位。這是日本34年來首次失去全球「最大債權國」的地位。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數據,2024年底德國對外淨資產折合成日元為569.65萬億,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
數據公佈之後,日本財務大臣加藤勝信表示,考慮到日本的對外淨資產也在穩步增長,排名本身不應被視為日本債權國地位發生重大變化的信號。
與此同時,日本國内債券市場的動蕩,也吸引著全球資本市場的關注。
本周三(5月28日),日本財務省將進行5000億日元的40年期日債標售,很多交易員如坐針氈。這是自上周20年期日本國債拍賣引發全球債市震蕩、收益率飙升以來的首次超長期日債發行。有業内人士擔憂,如果今日的40年期日債拍賣遇冷,可能會再次推高收益率,加速抛售循環。
近一段時間,全球範圍内長期收益率的普遍飙升,主要源于對政府支出激增的擔憂情緒,而日本債券收益率曲線的陡峭化程度無疑尤為顯著。日本首相石破茂近期就已警告稱日本財政狀況比希臘更嚴峻,反對進一步擴大支出。
事實上,日本長期以來一直面臨著嚴峻的債務問題,日本的債務與GDP之比高達260%,在所有主要經濟體中遙遙領先,這背後反映出更為深層的危機,市場對日本財政可持續性存在廣泛擔憂。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印度政府支持的政策智庫國家轉型委員會聲稱,印度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四大經濟體。
這一消息很快在全球社交媒體及各大平台發酵,許多人稱之為「里程碑事件」。這無疑也引發了日本國内的焦慮情緒。
不過也有專家表示,即使印度真成為世界第四大經濟體,其人均GDP仍然低得驚人,遠遠落後于中國和日本。人均GDP才是衡量一個國家人均經濟產出的關鍵經濟指標。專家強調,印度要走上穩定持續的經濟增長之路,必須持續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