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山丹灶鎮,羅行曾是一個被時光慢待的傳統小村落。 這裡承載著百年竹編非遺記憶,被政府和村民們小心呵護,傳承,但也如碧玉一般被深藏。 2024 年起,一場 「墟遊記」 為品牌的藝術社會實踐項目在此落地,佛山南海政府聯合藝術家群體,以藝術共創為紐帶,讓這個古老墟市逐漸蛻變為文化交融、鄰里和睦、商業復甦的鮮活社區。 2025年度大墟活動開啟,吸引了眾多遊客前往觀光
“墟遊記”,一個以藝術為媒介,社區為主體,墟市為場景的持續性社會創新項目在此萌芽而生,從“羅行墟”的實踐開始,既是非遺傳承的活態課堂,也是藝術介入城鄉更新的生動樣本。 蝶變之路:從沉默墟市到社區花園 兩年前的羅行,還帶著幾分落寞,傳統竹編技藝在少數老人手中留存,被視為族群中最為珍貴的工藝傳承,但也因實用性減弱而漸失光輝。 2024年,變化開始悄然發生。 向陽等藝術家團隊先後入駐到街道里,他們收集丹灶鎮羅行的歷史資料,以舞蹈、裝置等各自獨有的藝術形式滲入到居民的生活空間中。 藝術家紛紛為社區注入新的血液:一座曾經險些廢棄的房子,由藝術家們做基礎改建,配合自動噴淋系統,成為了一個小花園。 當荒地變成了好看舒適的地方,讓孩子們可以嬉戲,老人們可以休憩,就成為了當地居民自發維護的公共空間,紛紛修剪整理、搭配新的花草樹木。 一點藝術的光讓整個社區染上了新的顏色,在這一年內,有企業家協會與婦聯共建特色花園,有居民主動拿出閑置地塊參與建設,有當地工業園區開放荒地打造社區共享空間,現在已有六個形態各異的科普美育花園在墟市周邊陸續落成,實現了居民 “步行一兩分鐘即達花園” 的願景。 曾經的竹編老手藝,化作了沙龍燈、咖啡香囊、抽象藝術裝置等多元形態,出現在墟市的各個角落; 藝術家工作室、舞團駐地相繼入駐老房,讓老舊建築煥發新活力; 咖啡店、書店,文創店等新業態密集(籌備)開業,逐步形成完整的商業生態。 圍觀的村民聚攏起來,已然從旁觀者,變成受益者,變成參與共創者。
竹編為橋:文化傳承與新生之道 项目初期,竹編奶奶們常說:“這編不了,做不到,又不賣錢沒人要。 “ 當外國藝術家提議把竹篓改小,老人們覺得既不實用也不值得。 轉機來自一次次耐心引導。 藝術團隊通過製作現代燈具、抽象裝置等方式,讓竹編脫離純粹的實用主義,進入“無用之美”的領域。 當老人們發現竹材能化身藝術作品,並受年輕人喜愛時,態度逐漸轉變。 從開始“試一試”,到最後,她們甚至開始圍坐在一起開 “技術研討會”,竹編手藝的“產品”成為了她們心目中需要琢磨,需要有更藝術感表達的“作品”。
從 「拒絕嘗試」 到 「主動創新」,從 「手藝」 到 「作品」 的稱謂轉變,背後是傳統技藝價值的重獲認同。 遊客因竹編創意而湧入,帶動商鋪與民宿規劃。 為了不讓這樣的藝術靈感成為居民的靈光一現,而是一個可以傳承的基因,藝術團隊還設計了 「竹編大球」 共創項目,讓居民從剖竹開始,親身感受從原料到藝術品的全過程,在觸摸中傳遞技藝溫度; 大學生帶著畢業設計入駐墟市,以年輕視角激活傳統; 廣東財經大學、佛山大學等高校更是帶著課題深度參與,形成 「教學—創作—實踐」 的良性迴圈。
藝術墟的遊記: 從羅行開始編織版圖 “墟遊記” 最初是南海丹灶鎮委託打造的地方性藝術項目,如今已成長為與大地藝術節、“龍超”齊名的區級三大文旅品牌之一。 這一蛻變的背後,離不開政府的深度賦能與長遠規劃。 丹灶鎮政府不僅通過 「百千萬工程」 提供財政支援,率先引進並實施「文產特派員」制度,實施同舟—藝術科技協同計劃,聯動企業參與藝術項目贊助,形成 「政府搭台、藝術主導、社會參與」 的多元合作模式。 這種 「完全委託信任」 的態度,讓藝術團隊能夠充分發揮創造力,將專業理念與在地需求深度結合。 這樣的悉心培育為社區藝術營造出極為優質的土壤,在未來的規劃中,更多在地基因將與豐富的藝術形式相結合,像百花齊放般讓人矚目。 如今, 「墟遊記」 的版圖正逐步擴大。 這種拓展並非簡單複製,而是建立在對各地基礎條件與文化基因的充分調研之上,確保每個項目都能與當地發展相適配。 2025年,項目將在南海區獅山鎮落地,依託當地工業重鎮的歷史基因與廣汕鐵路的交通優勢,打造 「小塘國際藝術區」,探索工業遺址與藝術啟動的融合路徑。 獅山鎮項目將聚焦工業設計,形成 “一地一特色” 的差異化發展格局。 “墟遊記” 正探索一條可複製的城鄉更新路徑。 從羅行墟的非遺活化到獅山鎮的工業遺址改造,項目始終堅持 「觀念先行」 的藝術理念,讓策展人成為連接藝術家、社區與政府的橋樑,根據不同地域特質激活創作活力。 這裡的藝術故事也證明瞭,藝術從來不是懸浮的裝飾,更可以是啟動城鄉活力的鑰匙。 當傳統技藝遇見現代創意,當政府信任對接社區需求,古老墟市便能煥發持久的生命力。 在 「墟遊記」 的續寫中,更多城鄉將有望找到屬於自己的新生密碼。
2025-10-03 此新聞稿由EQS Group轉載。本公告內容由發行人全權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