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月領5萬元?3年輕鬆賺10倍?高股息 ETF 不是印鈔機,別被 「糖衣砲彈」 迷了眼

投資慧眼Insights -在投資的世界裡,高股息 ETF 曾被不少人視為財富自由的 “捷徑”,彷彿只要買入,就能坐等豐厚股息入賬,實現財務自由。然而,事實真的是如此嗎?近期,金融專家們紛紛發聲,揭開了高股息 ETF 背後的層層迷霧。
金管會的新規,像一記響亮的警鐘,敲碎了不少投資人對高股息ETF的甜蜜幻夢。就拿被業界拿來舉例的「韭菜ETF」來說,現在想分錢,規矩可嚴多了。
配息率有「天花板」: 不是想分多少就分多少。比如說,它追蹤的指數第四季總報酬率15%,價格漲了10%,那中間的5%差,差不多就是這季配息的上限了。配息率超了這個上限?那得打報告詳細說明。
分錢有「先後順序」: 錢從哪裡來也有講究。得先用帳戶裡的現金股利,不夠再用賣股票賺的錢(資本利得),而且這個賣股票的錢也不能隨便用,有額度限制。
動用「老本」(收益平準金)不自由: 實在不夠,想動用收益平準金湊?那必須滿足兩個條件:一是算下來的配息率低於那個“天花板”,二是基金規模大幅增長(超過10%)。而且用了多少,也有比例限制。
這麼層層設卡,過去那些動輒年化10%、12%,甚至靠「左手倒右手賣股」湊高配息的操作,基本上沒戲了。以後投資人能拿到手的股利回報,更可能回歸到3%-5%這個更「實在」的區間。更要警惕的是,表面誘人的“月月配”,裡面很可能混著大量你自己的本金!
業內資深人士點出要害
投資人盯著高股息ETF的「收益率」流口水,卻常常忽略了真正的關鍵——總報酬率(股價漲跌+股息)。有些ETF看似每月準時發錢,但其實是在用你的本金“還給你”,根本沒真正幫你賺錢!看收益,不能光看落袋的現金。
回頭看看業績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過去三年,某些熱門高利ETF的表現平平,而同期市面上一些強調選股策略的ETF,總報酬率卻能翻倍(高達110%)。這說明什麼?光靠追高股息,結果可能適得其反。
大戶的“購物車”更赤裸——高股息並非大資金的真愛
台灣規模前十的ETF裡,大戶們(持股超千張)的錢,主要紮堆在元大台灣50(0050)這類代表大盤的市值型ETF,以及群益ESG投等債20+(00937B)、元大美債20年(00679B)這類債券型產品上。像0056、00878、00919這樣的高股息紅人,大戶持股佔比只有一成左右。唯一有點例外的是00713元大高息低波,佔23%,這可能更多是看中它「穩」的特質,而非單純的高息。
數據也在證實差距
以高股息ETF平均年化6%的報酬算,資產翻倍需12年。對起步資金有限的小額投資人來說,靠這個節奏想「翻身」或達到財富自由,實在漫長。美國聯邦儲備銀行的數據更是印證了這一點:頂級富豪們的主要財富引擎就是股票和基金;而底層50%人群的財富,則主要集中在房產和消費品上。
因此,一個清晰的結論浮出水面:
高股息ETF提供的「穩定現金」光環,往往掩蓋了潛在的資本侵蝕和成長乏力。它更適合已有一定資產累積、尋求分散風險和穩定現金流的人作為配置的一部分。而對於期望加速累積財富、特別是資金起點不高的小額投資者而言,看清其實際運作規則,關注真正的總回報,並在投資組合中配置更能捕捉市場長期增長的資產(如優質個股或市值型ETF),才是更務實的路徑。別再被「月月配」的表象迷惑,關鍵看你實際賺了多少,本金動了沒。
高股息 ETF 並非穩賺不賠的 “搖錢樹”,投資者需摒棄幻想,理性看待,透過現像看本質,謹慎制定投資策略,才能在復雜多變的投資市場中穩健前行,實現真正的財富增長。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