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本周,身穿标志性皮衣的英伟达掌门人黄仁勋再度成为全球科技头条焦点。原因不难理解:周三,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重要风向标,英伟达公布了高达570亿美元的三季度营收,同比猛增62%。
这一业绩迅速带动此前因“AI泡沫”担忧而承压的科技股大幅反弹。正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所言,当下市场确实存在“一些非理性元素”。
面对外界对AI是否过热的质疑,黄仁勋显然信心满满。他称:“外界对AI泡沫说的很多,但从我们的视角看,情况完全不同。”他强调芯片需求依旧强劲。
对部分投资者而言,这无疑是块定心丸。然而,当黄仁勋占据聚光灯之时,另一位更低调但同样重要的人物也在本周释放出重大信号——AI先驱、法裔美国科学家扬·勒昆(Yann LeCun)。#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周三,勒昆证实了英国《金融时报》的早前报道:他将从Meta(原Facebook)首席科学家职位上离任,准备创办自己的初创公司。鉴于硅谷快速迭代的文化,这类离职并不罕见,而自从扎克伯格任命28岁的Alexandr Wang领导Meta的新“超级智能团队”以来,业内便普遍预计勒昆会离开。让65岁的他向一位“Z世代”下属汇报工作确实颇为勉强。
真正值得关注的是勒昆的技术方向。近年来,AI竞赛主要围绕2017年革命性论文提出的“大语言模型(LLM)”及“Transformer架构”展开,这股浪潮推动了ChatGPT等产品诞生。
然而,勒昆认为LLM已经接近其能力极限。他在2022年的论文中提出“世界模型”(World Models)的思路,更强调模拟人类认知方式来组织信息。他最近表示:“LLM非常好,非常有用,我们当然会继续投入,但它们并不能带来通用智能……下一场革命需要我们重新思考。”
这是否重要?一些技术人士认为这不必夸大,毕竟创新从来不是直线前进。同样,正如黄仁勋强调的,当下AI需求极为旺盛,英伟达芯片的市场几乎是“供不应求”。但黄仁勋与勒昆在同一周释放信号,其象征意义不容忽视。
目前的“AI泡沫”担忧主要集中在一个风险上:企业采用AI的速度与深度可能低于乐观预期,从而导致收入预测过度膨胀。调查也显示企业在能否从AI获得生产率提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
但勒昆公开表达的观点指向第二类风险:当前令人咋舌的AI估值建立在一个核心假设之上——LLM是唯一主导性路径,且需要大规模资本开支和巨量算力。
然而,今年中国公司DeepSeek发布的新模型展示出一种更轻量、成本更低的AI构建方式,预示LLM未来可能被“商品化”。且不仅勒昆如此思考,IBM也在推进“神经符号AI”技术,试图将统计式机器学习与类人符号推理结合,力图推动AI的一次“革命”而非“演进”。
中西方研究人员都在探索神经符号AI(Neuro-Symbolic AI)的变体,而被誉为“AI教母”的李飞飞则致力于基于世界模型的“空间智能”方案。
这些替代路线目前都未成熟,勒昆本人也承认前路困难重重。但一旦突破,它们将带来一系列关键问题:
当下科技巨头巨额资本投入是否会变成沉没成本?
支撑企业巨额债务的硬件资产是否存在贬值可能?
这一轮AI投入究竟是否如贝索斯所说是“好泡沫”?
与19世纪铁路狂潮留下的轨道,或互联网泡沫时期铺设的光纤不同,AI芯片的生命周期显然更短。
更深层的问题是:如果新的AI技术路线成熟,是否会打破当下几大科技巨头的“算力霸权”?AI是否会重演“Betamax vs VHS”“MySpace vs Facebook”式的历史?
这一切尚无定论。也许大科技公司最终会适应并继续掌控未来AI格局。但DeepSeek让市场意识到:只需一个小事件,就可能成为情绪转折点。
因此,投资者当然应当惊叹于黄仁勋的强势表现,但也应同时关注那些尚不在聚光灯下的技术先驱者。AI这场真正的革命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