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月前向港交所(00388.HK)遞表的京東工業,已通過聆訊,掛牌上市後,將成為京東繫又一員上市猛將。
不考慮已經從美股退市的達達和京東為第二大股東的德邦股份(603056.SH),京東繫的上市公司有三家,分别為主營電商和供應鏈並控股多家上市公司的京東集團(09618.HK),市值約3,167億港元;主營物流、履約、供應鏈的京東物流(02618.HK),市值約801億港元,以及經營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的京東健康(06618.HK),市值約2,020億港元。京東工業上市後,將成為京東繫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當前,京東通過其全資子公司持有京東工業的19.44億股,合共佔其已發行股本的78.84%。
京東工業擬通過赴港上市籌資,用於進一步增強其工業供應鏈的能力,跨地域的業務擴張,潛在的戰略收購或投資,以及一般企業用途和運營資金需求。
京東工業到底做的是什麽?
京東工業為工業供應鏈技術與服務提供商,按2024年的交易額計算,在中國MRO採購服務市場中排名第一,規模是第二名的近三倍,並且已成功地將業務版圖從通用MRO產品擴展到專業MRO產品,並向BOM產品市場進一步滲透。
什麽是MRO,什麽是BOM?
MRO(維護、維修與運營物料):指企業生產運營中用於設備維護、維修、辦公耗材等非直接生產用途的物料和服務,如工具、潤滑油、個人防護裝備等,需求極具隨機性和突發性,採購模式偏向敏捷化和集約化,品類繁雜,企業通常通過框架協議、電商平台採購,或選擇一站式服務商合作,供應鏈高度分散,集中度極低。
BOM(物料清單):指構成最終產品的直接生產性物料清單,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等,是生產流程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需求具備強計劃性和確定性。由於BOM物料是產品的核心組成,對質量、交期穩定性要求高,企業通常會與核心供應商簽訂長期合作協議,開展大批量的週期性採購,以戰略化長期合作為主,頭部供應商優勢明顯,多為核心供應商直接對接下遊製造企業,即繞過中間商,以減少中間環節對成本和交期的影響。
工業品中大半為BOM物料,只有小半為MRO物料。儘管BOM供應鏈市場龐大,但由於大型製造企業寧願自行與供應商達成合作而繞過中間商,BOM供應鏈中介、代理商的競爭異常激烈,這其中或包括中電港(001287.SZ)(市值170億元人民幣)、深圳華強(000062.SZ)(市值約273億元人民幣)、力源信息(300184.SZ)(市值119億元人民幣)、雲漢芯城(301563.SZ)(市值106億元人民幣)等A股企業。
按2024年的交易額288億元(單位人民幣,下同)計算,京東工業為中國最大的MRO採購服務提供商,佔MRO採購服務市場的0.8%,而排名第二的參與者交易規模或約105億元,佔0.3%的市場份額,我們猜測為美股上市的震坤行(ZKH.US),當前市值4.80億美元,約合37.32億港元,主要在中國從事提供MRO採購服務平台的業務,並為行業價值鏈上的參與者提供數字化和履約解決方案。
京東工業沒有披露BOM的市場份額及更多的發展狀況。
京東工業的相對優勢在哪里?
我們認為,京東工業的最大優勢在於其規模化、供應鏈的高效,這賦予其靈活的現金週期。以下,我們以震坤行作為參照物,對比一下京東工業的表現。
於2025年9月30日,震坤行可以提供的品類(SKU)已超1,900萬件。2025年前三季,該公司的收入為64.31億元,毛利率約16.78%,但是尚未扭虧為盈,非GAAP經調整淨虧損為1.01億元。
相比較而言,京東工業於2025年6月30日提供約8,110萬個SKU,涵蓋80個產品類别,產品類别規模遠超震坤行。2025年上半年,京東工業的半年收入就達到102.50億元,遠超震坤行的前三季收入規模,且京東工業的整體毛利率高達18.55%,且早已處於盈利狀態,期内的非國際會計準則股東應佔淨利潤達到4.95億元,淨利潤率有4.83%。
對比兩家公司2022年至2025年已有的財務數據,我們留意到,京東工業過往的毛利率與震坤行其實相差不遠,也許是2025年上半年隨著規模化,毛利率得到了進一步提升,從而提了上去;而從履約開支來看,京東工業的相對優勢也不太明顯,2025年上半年佔收入比重約7.77%,而震坤行為4.27%。
我們認為,真正拉開兩家公司距離的在於營銷、研發和行政開支的管理。震坤行的銷售及營銷開支佔收入比高達幾乎在7%以上,而京東工業的這一佔比只有不超過5%,另外京東工業的研發開支和行政開支佔收入比例合起來也不超過3%,震坤行則超過8.6%。
京東工業的現金週轉期優勢
最能反映京東工業優勢的是其靈活的現金週轉期,應收款賬期短,而憑借規模化的運營,對上萬供應商的議價力,其應付款週期長,這期間為其積聚了巨額的現金流。
京東工業為客戶提供全場景數智化採購服務,其中為重點企業客戶快速部署數字化接口,並為其提供IXP專屬數字化採購繫統,包括工採通(IOP)——為已擁有採購管理繫統的重點企業客戶部署的專有API接口,以及工採(ISP)——為沒有採購管理繫統的重點企業客戶部署的雲端部署,換言之,為重點企業客戶提供全面和量身定製的採購管理服務;另外,京東通過京東五金城和京東工品匯鏈接中小企業及其他客戶。
京東工業根據業務特點、經營行業、經營規模等標準選擇重點企業客戶,通常包括國有企業及上市民營企業。京東截至2025年6月30日前的12個月内,服務約1.11萬個重點企業客戶,重點企業客戶交易額留存率於2024年為105.7%。
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京東工業的前五大客戶產生的收入分别佔其總收入的8.1%、10.5%、12.1%及13.3%。
震坤行於2024年通過ZKH平台和GBB平台服務8.39萬客戶,按GMV計算,其2024年前500名客戶的留存率為98%,這低於京東工業的水平,其中該公司主要通過ZKH平台服務大中型企業客戶,GBB平台服務小業務。
2024年,ZKH平台的GMV佔了其合計GMV的90.4%,可見震坤行十分依賴大客戶,在MRO採購合作中,這些企業常會要求較長賬期來優化自身現金流,震坤行出於維護長期合作關繫,不得不接受客戶的賬期要求,導致整體應收款回收週期拉長,同時其GBB平台服務的中小製造企業,部分也會因自身資金週轉壓力而延遲付款,進一步影響應收款週轉效率。該公司2022年至2024年的貿易應收款週轉天數分别為143.5天、154.2天和158.1天。
反觀京東工業,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的貿易應收款週轉天數分别只有1.2天、1.2天、1.6天和2.0天,遠優於震坤行。
京東工業與重點客戶的標準協議通常規定合同期限一至兩年,一般給予30天至180天的賬期。與中小企業的標準協議則通常規定雙方可商定在產品發貨後付款、收到產品後付款、預付款項及其他付款條款,從這一數據足證京東工業在客戶端的相對議價優勢。
京東工業需求量的規模優勢,令其對供應商也擁有議價力。
截至2025年6月30日前的12個月,京東工業已對接約15.8萬家供應商,於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自其前五大供應商的採購量分别佔其商品和服務總採購量的12.5%、10.7%、10.2%和11.6%,且最大的供應商為京東集團,採購量佔其總採購量尚不足10.0%。
京東工業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的應付款週轉天數分别為62.7天、76.5天、93.8天和103.5天,呈現持續延長的態勢,同時其存貨週轉也十分高效,同期的存款週轉天數分别為17.9天、13.8天、14.8天和23.1天。
震坤行的2022年至2024年的存貨週轉天數卻超過一個月,分别達到39.3天、35.4天和35.3天,雖然應付款週轉期也超四個月,分别達到130.4天、136.6天和137.2天,但明顯短於應收款週轉期。合計來看,震坤行2022年至2024年的現金週轉期分别達到52.4天、53.0天和56.2天,現金週轉期越長,說明企業資金佔用效率越低、現金流壓力越大,2025年前三季,震坤行的經營淨現金流出達到1.03億元。
京東工業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的現金週轉期則分别為-43.6天、-61.5天、-77.4天和-78.4天,也就是說,該公司不僅不需要等候付款,還能佔用應向供應商支付的款項兩個多月來獲取回報。
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京東工業來自經營活動的淨現金流入分别達到19.75億元、13.79億元、12.96億元和2.92億元,這才是實實在在的優勢。
結語
京東工業赴港上市既是京東繫產業生態的重要補位,也折射出其在工業供應鏈賽道的機遇與挑戰。
從核心優勢來看,京東工業已奠定MRO市場龍頭地位,憑借遠超同業的SKU覆蓋與營收規模,疊加持續盈利的財務表現,形成了規模化壁壘。
其最關鍵的競爭力在於資金運營效率——通過客戶端強議價權實現短週期應收款週轉,再以龐大採購體量拉長應付款賬期,構建起近80天的負現金週轉期,徹底規避了B2B行業常見的現金流壓力,這一優勢在與同業對比中尤為明顯。同時,依託京東生態的數智化服務能力與高粘性的重點客戶資源,其從通用MRO向專業MRO及BOM領域的滲透具備天然基礎。
但京東工業的發展仍面臨多重現實挑戰。其一,其獨立獲取客戶與營收的能力尚待驗證。其二,存貨管理壓力漸顯,招股書顯示其存貨價值持續增長,存貨週轉天數也呈上升趨勢,暴露了需求預測準確性不足的問題,可能影響資金使用效率。其三,BOM市場拓展難度不小,該領域不僅競爭激烈,且大型製造企業更傾向於直接對接核心供應商,中間服務商的生存空間受擠壓,而京東工業尚未披露BOM業務的具體市場份額與進展,能否復製MRO領域的成功仍存疑。此外,行業本身集中度低的特性,也意味著其需要持續投入以鞏固市場份額,增長壓力長期存在。
未來,京東工業的上市融資若能有效投入供應鏈升級與跨區域擴張,有望進一步放大優勢,但如何降低生態依賴、優化存貨管理、突破業務瓶頸,將成為決定其能否在萬億級工業品供應鏈市場中持續領跑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