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0月2日,特斯拉(TSLA.US)發佈2025年第三季度的汽車生產與交付報告。
數據顯示,第三季度,特斯拉全球共生產純電動車約44.7萬輛,同比下降4.8%;交付量達49.7萬輛,同比增長7.4%,刷新了季度交付紀錄,此前華爾街預計44.8萬輛。
分車型看,作為主力的Model 3/Y產量43.6萬輛,同比下滑1.8%,預估426714輛;Model 3/Y 交付量48.1萬輛,同比增長9.4%,預估42.5萬輛。
對於這一成績,貝爾德分析師認為,特斯拉在第三季度交付了超49.7萬輛,大大超過了預期。
Wedbush分析師進一步指出,特斯拉第三季度交付量好於預期,主要得益於中國市場的強勁復蘇,以及美國市場在電動汽車稅收優惠取消前的需求提前釋放。
值得玩味的是資本市場的反映。當地時間10月2日,特斯拉(TSLA.US)開盤曾衝高2.46%,但隨後迅速回落,截至收盤股價下探至436美元/股,單日跌幅達5.11%。
為何交付量超預期,股價卻向下?
有分析指出,這背後可能是市場對特斯拉後續增長動能的多重擔憂,核心集中在兩大區域市場的壓力:
據了解,第三季度,特斯拉在歐洲的銷量持續「遇冷」,疲軟態勢未見好轉,主要有兩大關鍵原因:
一方面是埃隆・馬斯克多次發表極具爭議的政治立場言論,引發歐洲部分消費者的反感,這種抵觸情緒影響了消費者的購車決策。
另一方面,隨著大眾等歐洲本土車企,以及比亞迪等中國車企在歐洲加速佈局,不斷擠壓特斯拉的市場份額,進一步加劇了其銷量壓力。
市場分析認為,雖然歐洲市場的銷量放緩在一定程度上會被美國市場抵消。但這一區域的疲軟可能仍會拖累特斯拉第三季度的整體業績。
除了歐洲市場的壓力,接下來美國市場的「隱憂」也讓投資者警惕——美國聯邦電動車稅收補貼的到期,可能導致後續需求大幅下滑。
此前,在美國前總統拜登任内的政策支持下,消費者購買新電動車可享受最高7500美元稅收抵免,二手車最高可享 4000 美元抵免。但今年7月,美國現任總統特朗普簽署「大而美」 稅收和支出法案,明確規定從今年9月30日起,聯邦政府不再為電動汽車提供稅收抵免。
特斯拉第三季度在美國市場交付成績喜人,很大程度上「提前透支」了補貼取消前的消費需求。
因此,投資者也預計,隨著美國聯邦電動車補貼到期,美國市場對電動汽車的需求將明顯降低。特斯拉三季度在美國這一亮眼表現恐難再現,後續增長動力將面臨考驗。
除了市場層面的壓力,馬斯克天價薪酬方案引發的爭議,也進一步加重了投資者的觀望情緒。
11月6日,特斯拉將召開年度股東大會,會上將投票決定馬斯克的新薪酬方案,該方案可能價值1萬億美元。
市場分析指出,這份天價薪酬背後,實則是特斯拉轉型的一場「豪賭」:方案與特斯拉在無人駕駛汽車、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前沿領域的發展目標深度綁定。赢了,馬斯克躋身萬億美元富豪,特斯拉從車企變身AI出行巨頭;輸了,不僅薪酬泡湯,特斯拉的轉型也可能徹底擱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