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氣象署連發4起海嘯警報!上一次臺灣毀滅性海嘯竟在158年前?

週三,俄羅斯遠東堪察加半島發生規模8.7的淺層強震!這場被當局稱為「幾十年來最強烈」的地震,引發高達4公尺的海嘯,直撲沿岸。北库里爾斯克市的港口與魚類加工廠首當其衝,海水灌入、船隻被巨浪扯離泊位。
海嘯恐慌蔓延,日本東海岸居民緊急疏散,夏威夷居民被要求撤往高地或高樓層避難,檀香山當局更疾呼「採取行動!破壞性海嘯即將來襲」。美國海嘯預警系統示警「危險海嘯波」將橫掃太平洋,從俄羅斯、日本、夏威夷,遠至智利與所羅門群島皆受威脅。對台灣而言,氣象署預測這場來自遠方的能量,將在下午1時18分抵達,東南與西南沿海可能出現0.3至1公尺的海嘯波。
回頭看台灣的海嘯足跡,歷史記載顯得相對「溫和」,最具破壞力的海嘯發生在1867年,距今已有158年!根據中央氣象署的資料,1867年12月,台灣北部發生地震並引發海嘯。當時基隆港海水向外海流出,港內海底露出,瞬間巨浪捲進,船隻被沖上市內,釀成重大災害,死者達數百人。
不過好在,統計顯示,有明確科學紀錄的災害性海嘯僅此一樁。其餘觸發海嘯警報的事件,絕大多數是由遠方強震引發,浪高通常在數十公分徘徊。例如1960年千島群島地震在成功掀起0.40公尺浪高;2010年智利地震則在恆春測得史上最高紀錄的0.72公尺。
有記錄以來,由近海地震所引起海嘯浪高也基本為數十公分。2009年12月,花蓮外海地震在地家門口掀起約0.4公尺的波浪,屬於在地能量的小型釋放。2006年12月,恆春西南外海地震使恆春出現0.61公尺波高。
回到週三這場地震。從中央氣象署的海嘯預估資訊來看,海嘯會先對台灣東部造成衝擊,北部沿海反而較晚受到影響。這是為什麼呢?明明從地理上來看,北部沿海更靠近俄羅斯。
中央氣象署地震測報中心主任吳健富在記者會上點出關鍵細節。他表示,海底水深愈深,海嘯波的傳遞速度愈快。台灣東部水深較深,北部水深相對較淺,因此海嘯波會先抵達東部;而東南、西南沿海出現的較高浪峰,則是後浪推擠前浪所產生的地形堆積效應。
吳健富嚴肅提醒,海嘯將接連不斷一波波襲來,民眾務必待官方解除警報後才能返回海邊。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