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矽谷和華爾街風向變了,風頭一時無兩的英偉達(NVDA.US)慘遭抛棄。
孫正義的軟銀急需資金週轉投入到OpenAI,毫不猶豫地於10月清倉英偉達,套現58.3億美元,要知道就連減持阿里巴巴(BABA.US),孫正義也還小心翼翼地用金融衍生品被動減持,生怕後悔,但是對英偉達,卻完全沒這顧慮,或許也反映拿捏著孫正義的軟銀大股東,對英偉達高昂的股價開始寝食難安。
20世紀末與馬斯克一起創辦貝寶(PYPL.US)、第一波參與Facebook投資的矽谷傳奇Peter Thiel,也與軟銀有同一想法,於2025年第3季清倉了他所持的所有英偉達股份,這可是佔他那個著名的對衝基金高達四成的重要倉位。
剛剛才在第2季大手加倉的橋水基金,忽然在第3季大幅減持六成半的英偉達倉位。
此外,《大空頭》原型、思考者Michael Burry,雖未直接減持存量股票,卻通過看跌期權做空英偉達,間接看空。
其他大型機構也在減持英偉達,包括巴克萊、瑞銀、花旗、美銀、匯控等等,就連黃仁勳,也在持續減持,當然,黃仁勳減持有可能是個人的財務原因,而非看淡公司前景。
有賣就有買,大家夥都在減持之際,到底誰還在買入英偉達?
誰在買入英偉達?
Wind的數據顯示,英偉達最近五個交易日的股價累計跌幅為6.25%,相比之下,獲巴菲特看好的谷歌,無論A類股還是C類股,最近五個交易日的累計跌幅均約為1.8%,微軟(MSFT.US)約漲0.29%,英偉達明顯跑輸。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這波「空頭」力量比較勇猛,多頭的力量相對薄弱,也促使英偉達最近的股價表現落後於其他的大型科技股,不過,仍有不少機構看好英偉達。
當前市值最高的七家美國科技巨頭,背後的三大股東均由幾家金融機構把持,其中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先鋒領航總是以「老大哥」的姿態穩居第一,頂尖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為永恒老二,而託管行及資產管理機構道富則排名第三。
從Whalewisdom的數據來看,股東結構最為分散的谷歌、微軟(MSFT.US)、蘋果(AAPL.US),前三大股東都是先鋒領航、貝萊德和道富,而創始人或是主要管理層控製最大權益的特斯拉(TSLA.US)、亞馬遜(AMZN.US)、Meta(META.US),第一大股東分别為馬斯克、貝佐斯和紮克伯格,而第二大股東至第四大股東,依然是永恒不變的先鋒領航、貝萊德和道富,這三大股東連排名也是不大變的,高踞「七姐妹」的重要股東席位。
英偉達則稍有不同,第一大股東依然是先鋒領航,第二大股東為貝萊德,第三大股東則為另一家資管機構富達(FMR),道富排到了第四。
Whalewisdom的最新數據顯示,2025年第3季,英偉達的四大股東中,先鋒領航減持了891萬股、富達減持了1,527萬股,而第二大股東貝萊德和道富則分别加倉1,947萬股和182萬股。
此外,其他機構也在增持,包括Geode Capital、摩根大通、高盛等,這些機構也在英偉達中持有比較大的權益。
英偉達的風險與機遇
英偉達即將於11月19日盤後公佈10月季績,在短期内將引發其股價波動,除此以外,從長遠來看,對英偉達該看空還是看漲?
我們認為,華爾街現階段不看好英偉達,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股價累計漲幅太高,擔心其未來的增長可能無法驗證之前的漲幅是合理的,於是進行調整。
更關鍵的一點是,在AI發展大浪蓋過來之際,站在供應鏈前端的英偉達率先得益,其GPU將是各大巨頭打造數據中心的關鍵產品,但是在AI發展成型後,那些前期大舉投入資本開支而遭遇巨額虧損的應用層科技巨頭,將因為「飛輪效應」而實現盈利攀升,並持續產生收益。
當然,在應用層發展起來後,英偉達等芯片供應商依然會扮演供應商的角色,並且隨著應用範圍的擴大,而繼續保持訂單的增長,只是隨著應用層的發展和成熟,這些科技服務供應商的邊際成本將下降而實現高速盈利增長,這反過來對芯片的需求會出現邊際遞減,英偉達的芯片需求增長可能出現放緩,這可能是眾多大機構不看好英偉達更長遠前景的邏輯。
更何況,巨頭們斥巨資買芯片這一舉動是否能帶來高回報,尚是未知之數,當投資者審視英偉達的高估值時,也不由得擔心巨頭們會不會在某一天醒悟過來,不買了。
此外,面對英偉達上遊產能緊張的現狀,大客戶開始傾向於分散化供應,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獲貨效率,例如轉向英偉達的競爭對手AMD(AMD.US),甚至自己造芯,例如據傳馬斯克就打算自己造芯。
英偉達還面對地緣風險,無法進入中國市場,將削弱其競爭優勢。
不過,英偉達仍有著實實在在的利好因素支撐。
不論是Meta,還是OpenAI,萬億AI基建投資是真金白銀的支出,也意味著至少在當下,英偉達的訂單是真實存在並且能夠變現的。
英偉達已建立從數據中心GPU到CUDA軟件平台的完整生態,而且不斷地擴展AI領域的外延,而不僅僅是供應行業領先的GPU,還能延伸到更廣泛的鏈條和服務,而形成更為強大的技術集群,鞏固其在AI時代的技術和生態優勢。
結語
縱觀此番機構抛售潮,其背後更直接的動力,或許源自短期市場情緒的集中釋放。當一只股票在狂熱的追捧下估值高企,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成為獲利盤了結的導火索。軟銀的果斷清倉、Peter Thiel與橋水的迅速轉向,乃至Michael Burry的做空,這些舉動共同營造了一種「擁擠交易」正在瓦解的市場氛圍,在由算法和量化模型主導的交易環境中被急劇放大,進一步加深了投資者的恐慌與疑慮。
這種情緒化的抛售,解釋了為何在Meta、OpenAI等巨頭真金白銀投入萬億AI基建的當下,英偉達的股價卻與基本面出現短暫背離。市場正在經歷一個從極端樂觀到審慎觀望的情緒切換期,急於為高估值尋找一個更具說服力的新支點。
英偉達即將發佈的季報,正是這樣一個關鍵節點。它不僅是檢驗業績的試金石,更是重塑市場情緒的信號彈。一份超預期的答卷足以迅速扭轉當前的悲觀叙事,證明其增長動能依舊強勁;而任何疲軟則可能加劇情緒的惡化。
因此,當前的波動更像是一場情緒與價值的激烈博弈。長期的AI叙事依然宏大,但短期的市場情緒卻如疾風驟雨。對於英偉達而言,穿越這片情緒的迷霧,向市場證明自己不僅能造出最好的「鏟子」,更能持續從AI金礦中收獲真金,是其平息爭議、重拾漲勢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