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4日晚,美股迎來顯著調整,三大估值全線收跌,其中納斯達克指數(IXIC.US)跌幅最大,達到2.04%,標普500指數(SPX.US)跌1.17%,傳統藍籌股指數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DJI.US)跌勢稍緩,跌幅約0.53%。
美股深度調整的全球傳導:從華爾街到亞太的連鎖反應
科技股與芯片股成為調整主力,費城半導體指數單日下挫4.01%,30只成分股全線下跌,剛剛公佈季度業績的超微半導體(AMD.US)下挫3.70%,明星股英偉達(NVDA.US)挫3.96%,高通(QCOM.US)挫4.36%,英特爾(INTC.US)下滑6.25%;上遊產業鏈也跌勢慘重,台積電(TSM.US)跌3.55%、阿斯麥(ASML.US)跌3.44%、拉姆研究(LRCX.US)跌3.39%、美光科技(MU.US)更下挫7.10%。
這一波動並非孤立事件,借助全球金融市場的聯動機製,華爾街的看空情緒迅速跨時區傳導至歐洲及亞太市場。
歐股整體走低,德國DAX跌0.76%,法國CAC指數跌0.52%,MSCI歐洲指數跌0.55%,只有英國富時100指數微漲0.14%。
亞太股市更紛紛下探,日韓股市跌幅尤為明顯,韓國KOSPI200指數和韓國綜合指數跌幅一度達4.5%以上,現仍跌超2.8%;日經225指數一度跌超4.4%,現跌2.80%;印度SENSEX30現跌0.62%。
承接前一晚反映中概股表現的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跌2.05%的疲軟勢頭,恒生指數早盤曾跌1.3%以上,現跌0.34%,恒生科技指數跌超2.2%,現跌1.06%。
這場暴跌或並非單一因素導致,而是長期積累的多重矛盾在短期内集中釋放,既有市場自身的估值泡沫問題,也有政策層面的不確定性,更有資金流動的結構性變化。
科技股估值泡沫:AI概念驅動的畸形結構承壓
此次暴跌的直接導火索,是美股科技股估值泡沫的潛在破裂風險。
2025年以來,AI熱潮成為推動美股持續創新高的核心動力,英偉達、微軟(MSFT.US)等頭部公司市值衝破兩萬億、三萬億、四萬億,似乎只是數字遊戲,在衝破市值關口的時候,紅了眼的市場暫時擱置了前景與基本面,甚至未來潛在巨額開支的考慮。
Wind的數據顯示,納斯達克指數當前的市盈率(TTM)高達42.40倍,遠高於其近十年均值38.58倍和中位數37.79倍;標普500指數的市盈率(TTM)也達到29.21倍,高於其近十年均值24.89倍和中位數23.68倍。
然而,如此高的估值卻缺乏紮實的盈利支撐。以Meta(META.US)為例,今年前三季度,在常規業務社交平台廣告收入的支持下,整體毛利率高達82.09%,但研發費用佔收入比卻高達28.52%,淨利潤利率較上年同期下降9.04個百分點,至僅26.72%,該公司還大幅增加未來的資本開支預算,從其利潤率來看,儘管其大肆增加投資,卻並沒有轉化為盈利能力的提升,未來隨著資本開支的增加,折舊與攤銷費用也將增加,蠶食其利潤增長率。
同時,市場集中度已達危險水平,根據我們統計,前十大AI概念股,包括英偉達、微軟、谷歌-C(GOOG.US)、亞馬遜(AMZN.US)、博通(AVGO.US)、Meta、台積電(TSM.US)、甲骨文(ORCL.US)、Palantir(PLTR.US)、超微半導體(AMD.US),當前總市值達到21.01萬億美元,相當於紐交所和納斯達克交易所合計市值的23.29%,中小科技企業的融資空間或被嚴重擠壓。
當「大空頭」邁克爾·伯里(Michael Burry)披露押注超10億美元做空英偉達和Palantir時,市場對估值泡沫的擔憂集中爆發,引發獲利盤的集中出逃。
降息預期落後與美元走強的雙重衝擊
貨幣政策的不確定性進一步加劇了市場波動。10月美聯儲實施鷹派降息後,12月降息預期驟降,芝加哥聯儲主席稱不急於再次降息,而美聯儲理事則認為政策仍過於緊縮,這種内部分歧讓投資者難以判斷後續流動性走向。此前,美聯儲已進行五次降息,且停止縮減資產負債規模的舉措,但鷹派表態意味著流動性寬松的節奏可能慢於市場預期,這對於依賴低利率環境支撐的高估值科技股構成直接打擊。
政策分歧引發的連鎖反應是美元走強。11月4日,美元指數自8月初以來首度升破100關口,創下三個月新高,此前已連續5個交易日上漲。美元的強勢表現推動全球資金回流美國,對依賴外資的新興市場和歐洲股市形成直接衝擊。
華爾街巨頭預警:機構共識轉向引發市場恐慌
華爾街頂級投行的集體預警成為市場情緒轉向的重要推手。在11月4日香港舉行的全球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高盛CEO直言,未來12-24個月美股大概率出現10%-20%的回調;摩根士丹利CEO也認可10%-15%回調的可能性,甚至稱這類回調「值得歡迎」。Capital Group、Citadel等機構高管紛紛附和。
機構的集體看空表態打破了市場的樂觀預期,引發了恐慌性抛售,推動恐慌指數VIX日内最高漲超19%。值得注意的是,投行的表態看似「不一致」——一邊警告回調風險,一邊暗示長期牛市根基未破,實則是對短期泡沫與長期價值的分層判斷,但這種專業表述在恐慌情緒中被簡化為看空信號,進一步放大了市場波動。
全球資金配置重構:防禦性需求主導資產切換
市場風險偏好的下降推動全球資金配置發生結構性變化。此前,全球資金持續流入美股科技板塊和新興市場權益資產,但隨著美股暴跌和美元走強,資金開始向防禦性資產轉移。數據顯示,近期全球資金流入貨幣市場基金的規模顯著增加,發達股市雖仍有資金流入,但結構上偏向公用事業、消費必需品等防禦性板塊,例如11月4日晚,道指成分股可口可樂(KO.US)、沃爾瑪(WMT.US)、蘋果(AAPL.US)等逆市上漲,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道指的跌勢。
加密貨幣市場的大幅波動也印證了這一趨勢。比特幣一度跌破10萬美元,現又反彈至10.17萬美元,以太坊暴跌超13%,反映出高風險資產遭到資金抛棄。與此同時,黃金等傳統避險資產雖短期出現下跌,但長期配置價值被重新關注,而美債等固定收益產品因收益率上升吸引了部分避險資金。這種資金配置的重構,進一步加劇了權益市場的波動,尤其是高估值的科技板塊和依賴外資的新興市場。
結語
此次全球市場的劇烈波動,恰恰揭示了當前科技牛市的本質:一場由宏大叙事與充裕流動性共同驅動的狂熱。歷史反復證明,這樣的狂熱週期一旦啓動,其生命力往往遠超理性預期,期間的任何一次暴跌,在事後來看都可能是大趨勢中的一段「插曲」。
AI革命作為一個強大的叙事核心,仍在為市場提供著巨大的想象空間。只要這一叙事未被證僞,且宏觀流動性未出現斷崖式收緊,那麽當前的「瘋狂」就可能遠未結束。
市場完全有可能在短暫的恐慌和調整後,在情緒的再次推動下重拾升勢,甚至創下新的高度。
因此,真正的挑戰不在於預測每一次調整的頂點,而在於理解我們正身處這樣一個「叙事重於現實」的階段。
投資者需要接受的,正是在這種「最終會正常化」的必然性與「瘋狂將持續一段時間」的現實性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最終,當潮水真正退去時,能夠留存價值的,永遠是那些能將宏大叙事轉化為堅實業績的少數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