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財經報社(北美)訊 本週,身穿標誌性皮衣的英偉達掌門人黃仁勳再度成爲全球科技頭條焦點。原因不難理解:週三,作爲人工智能行業的重要風向標,英偉達公佈了高達570億美元的三季度營收,同比猛增62%。
這一業績迅速帶動此前因「AI泡沫」擔憂而承壓的科技股大幅反彈。正如谷歌母公司Alphabet首席執行官桑達爾·皮查伊所言,當下市場確實存在「一些非理性元素」。
面對外界對AI是否過熱的質疑,黃仁勳顯然信心滿滿。他稱:「外界對AI泡沫說的很多,但從我們的視角看,情況完全不同。」他強調芯片需求依舊強勁。
對部分投資者而言,這無疑是塊定心丸。然而,當黃仁勳佔據聚光燈之時,另一位更低調但同樣重要的人物也在本週釋放出重大信號——AI先驅、法裔美國科學家揚·勒昆(Yann LeCun)。#AI熱潮:從芯片到資本的競賽#
週三,勒昆證實了英國《金融時報》的早前報道:他將從Meta(原Facebook)首席科學家職位上離任,準備創辦自己的初創公司。鑑於硅谷快速迭代的文化,這類離職並不罕見,而自從扎克伯格任命28歲的Alexandr Wang領導Meta的新「超級智能團隊」以來,業內便普遍預計勒昆會離開。讓65歲的他向一位「Z世代」下屬彙報工作確實頗爲勉強。
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勒昆的技術方向。近年來,AI競賽主要圍繞2017年革命性論文提出的「大語言模型(LLM)」及「Transformer架構」展開,這股浪潮推動了ChatGPT等產品誕生。
然而,勒昆認爲LLM已經接近其能力極限。他在2022年的論文中提出「世界模型」(World Models)的思路,更強調模擬人類認知方式來組織信息。他最近表示:「LLM非常好,非常有用,我們當然會繼續投入,但它們並不能帶來通用智能……下一場革命需要我們重新思考。」
這是否重要?一些技術人士認爲這不必誇大,畢竟創新從來不是直線前進。同樣,正如黃仁勳強調的,當下AI需求極爲旺盛,英偉達芯片的市場幾乎是「供不應求」。但黃仁勳與勒昆在同一周釋放信號,其象徵意義不容忽視。
目前的「AI泡沫」擔憂主要集中在一個風險上:企業採用AI的速度與深度可能低於樂觀預期,從而導致收入預測過度膨脹。調查也顯示企業在能否從AI獲得生產率提升方面存在巨大差異。
但勒昆公開表達的觀點指向第二類風險:當前令人咋舌的AI估值建立在一個核心假設之上——LLM是唯一主導性路徑,且需要大規模資本開支和巨量算力。
然而,今年中國公司DeepSeek發佈的新模型展示出一種更輕量、成本更低的AI構建方式,預示LLM未來可能被「商品化」。且不僅勒昆如此思考,IBM也在推進「神經符號AI」技術,試圖將統計式機器學習與類人符號推理結合,力圖推動AI的一次「革命」而非「演進」。
中西方研究人員都在探索神經符號AI(Neuro-Symbolic AI)的變體,而被譽爲「AI教母」的李飛飛則致力於基於世界模型的「空間智能」方案。
這些替代路線目前都未成熟,勒昆本人也承認前路困難重重。但一旦突破,它們將帶來一系列關鍵問題:
當下科技巨頭鉅額資本投入是否會變成沉沒成本?
支撐企業鉅額債務的硬件資產是否存在貶值可能?
這一輪AI投入究竟是否如貝索斯所說是「好泡沫」?
與19世紀鐵路狂潮留下的軌道,或互聯網泡沫時期鋪設的光纖不同,AI芯片的生命週期顯然更短。
更深層的問題是:如果新的AI技術路線成熟,是否會打破當下幾大科技巨頭的「算力霸權」?AI是否會重演「Betamax vs VHS」「MySpace vs Facebook」式的歷史?
這一切尚無定論。也許大科技公司最終會適應並繼續掌控未來AI格局。但DeepSeek讓市場意識到:只需一個小事件,就可能成爲情緒轉折點。
因此,投資者當然應當驚歎於黃仁勳的強勢表現,但也應同時關注那些尚不在聚光燈下的技術先驅者。AI這場真正的革命纔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