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X168财经报社(北美)讯 在近期举行的一次时长近两小时的全员会议上,特斯拉人工智能软件副总裁阿肖克·埃卢斯瓦米(Ashok Elluswamy)向负责 Autopilot、Optimus 人形机器人以及 Robotaxi 项目的工程团队发出了罕见的严厉警告。他明确表示,“2026 年将是你们人生中最艰难的一年。” 这句话不仅是一种士气动员,更反映出特斯拉最重要的人工智能项目已进入关键的生死阶段。
这一警告与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设定的极其激进的业务目标直接相关。马斯克最新获得的 1 万亿美元薪酬方案与多项具体运营成果被捆绑在一起,包括在未来数年内部署 100 万辆 Robotaxi,以及向市场交付 100 万台 Optimus 人形机器人。马斯克曾多次宣称,Optimus 有可能成为“历史上最大的产品”,并预测其最终可能占特斯拉整体估值的 80%。按照目前规划,Optimus 将在 2026 年底开始量产,但马斯克强调,大规模生产将受限于“在上万个零部件中最慢、最笨或最不顺利的环节”。#AI热潮:从芯片到资本的竞赛#
Optimus 的研发正在特斯拉位于帕洛阿尔托的工程总部紧锣密鼓地进行。过去依赖动作捕捉服的训练模式已被全面淘汰,公司转而采用与 FSD 自动驾驶系统相同的“纯视觉”技术路线。为支持这种方式,数十名“数据采集操作员”每天执行长达八小时的标准化动作训练,他们佩戴包含五个摄像头的头盔,并背负重量约 13 至 18 公斤的专业背包。所有动作都需要重复数百次,有些操作甚至需要持续练习数周,直到达到 AI 模型训练所需的精度。
训练内容不仅覆盖日常场景,如擦拭桌面、拿取杯子、整理零件,也包括典型工业动作,例如传送带部件处理。此外,为构建更加丰富的行为数据库,部分任务来自人工智能生成的随机指令,包括模仿动物动作、执行舞蹈动作以及其他非常规姿态。特斯拉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 Optimus 在未来能够在无远程操控的情况下,自主完成复杂运动任务。马斯克此前曾表示,研发一只能够媲美人手灵巧度且成本足够低的机械手,是整个机器人项目最艰难的工程挑战之一。
与 Optimus 面临的机械难题不同,特斯拉在 Robotaxi 项目上需要同时应对技术、监管及竞争压力。马斯克曾承诺,特斯拉将在 2025 年底前在全球 8 至 10 个大都市启动 Robotaxi 商业化运营,届时上路车辆将超过 1000 辆。奥斯汀与旧金山湾区的测试车辆目前仍配备安全驾驶员,但马斯克宣称奥斯汀的车辆将很快实现全无人驾驶。
未来的扩张区域包括拉斯维加斯、菲尼克斯、达拉斯、休斯顿与迈阿密等城市。与竞争对手 Waymo 和 Zoox 不同,特斯拉坚持使用完全基于视觉的自动驾驶方案,不依赖激光雷达或毫米波雷达,其训练数据主要来自全球数百万特斯拉车主的行驶记录。然而,监管环节已成为该项目最大的不确定性之一。以加州为例,特斯拉尚未申请无需安全驾驶员的商业化运营许可,这意味着其在监管层面的推进仍明显落后于主要竞争对手。
随着项目目标不断加速,特斯拉 AI 团队的内部工作节奏也变得愈发紧绷。据多位内部人士透露,公司 AI 研发部门已经形成一种高度紧迫、类似“战时状态”的组织文化,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加班到深夜已成为普遍现象。马斯克会在每周主持重点工程评审会议,这些会议通常持续至深夜甚至凌晨,工程团队必须在会议前完成所有关键代码更新与模型测试,否则会遭到直接点名批评,甚至被撤离核心岗位。
其次,开发过程高度封闭且严格保密。尽管 Autopilot 与 Optimus 团队共享办公空间,但项目之间的资料访问权限被严格分隔,员工只能查看与自身职责直接相关的文件和模型数据。大量核心研发内容仅限少数人知晓,组织架构呈现明显的“内部分级”特征。
第三,工程师普遍承受极大的心理压力。其来源包括马斯克频繁调整优先事项、任务节奏不断缩短(从按月迭代变为按周、甚至按日迭代)、以及对功能演示和试产节点的迫切追求。部分员工形容,“在特斯拉 AI 部门,没有任何一天可以放松。如果你停止前进,第二天就会被别人超越。”
随着 2026 年的临近,这种紧张氛围愈发明显,内部人员的流动率也呈现上升趋势。
马斯克的 1 万亿美元薪酬计划包含多个“事关生死”的业务指标,其中包括公司市值达到 8.5 万亿美元、年产 2000 万辆汽车、实现 1000 万份 FSD 付费订阅用户,以及在全球范围内部署百万级 Robotaxi 与 Optimus。他曾公开表示,只有在“构建一个由智能汽车与人形机器人组成的巨大网络”时,他才会寻求更高的投票权,以确保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执行其人工智能战略。
从这一角度来看,埃卢斯瓦米所谓的“最艰难的一年”并非夸张表述。对特斯拉而言,2026 年很可能成为决定公司技术路线与市场地位的分水岭:特斯拉要么凭借 Robotaxi 和 Optimus 成为真正的全球 AI 基础设施供应商,要么因规模化难题和监管障碍而被迫重新评估其宏大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