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巴克合营看洋品牌的本地化生死局

来源 财华社

2025年11月,星巴克(SBUX.US)宣布与博裕资本达成战略合作,成立合营企业运营中国零售业务,博裕资本将持有合营企业最多60%的控股股权。

这一震动行业的合营决策,不仅是这家咖啡巨头应对中国市场困境的破局之举,更揭开了外资品牌本土化的核心资本逻辑——通过出让控股权换取本土团队操盘,坐收稳定授权收益的同时分享市场增长红利。

从1999年北京开出第一家门店构建“第三空间”神话,到如今8,000余家门店背后的资本重构,星巴克的中国之旅折射出所有洋品牌在华发展的共同命题:当“外来光环”褪去,本土化不仅是市场适配的选择,更是资本层面的高效解题思路。

那些深耕中国市场的洋品牌,如今正通过多元资本合作模式,在压力与机遇中寻找新的生存之道。

星巴克困局与资本破局:授权模式下的轻资产转型

星巴克中国的合营决策,本质上是对自身困境与资本逻辑的双重回应。这家曾经定义中国咖啡消费的巨头,在增长放缓与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下,选择以资本让渡换取轻资产运营,成为外资品牌本土化的新样本。

困局:自身战略迷失与增长悖论

星巴克赖以成功的“第三空间”模式,在当下中国市场已显露疲态。

26年来,其始终坚守30元左右的高端定价,消费者为门店体验支付的品牌溢价高昂。但这种重资产模式导致运营成本高企,更致命的是战略摇摆:既想维持高端定位,又不得不迎合“质价比”浪潮。

今年6月,星巴克宣布在中国市场发力非咖饮品市场,起步价降价两元左右人民币,以直击当前其面临的重要威胁之一——茶饮赛道客群。

此外,星巴克通过与国内外卖平台的合作与补贴,以及推出更多低价套餐,以把握平台竞赛的流量红利和国内刺激消费措施的机遇。但是低价产品虽拉动同店交易量于6月和9月财季分别增长6%和9%,却导致客单价同比分别下降4%和7%,形成“量增价跌”的增长悖论,见下图。

围剿:市场竞争白热化与格局重构

红餐的数据显示,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接受程度和消费频次持续上升,咖啡饮用者达5亿人,2025年人均消费杯量将达到25杯,但这并没有让星巴克的境况变得好一点,反而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

消费体验方面,星巴克面临独立咖啡品牌的竞争,后者通过灵活选址与多元渗透消费者日常生活的方式,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

在标准连锁品牌赛道,星巴克面临瑞幸(LKNCY.US)、库迪的低价竞争。

以瑞幸为例,其6月末的中国门店总数为2.62万家,相比星巴克同期为7,828家;瑞幸6月财季的自营店同店销售增幅为13.4%,高于星巴克中国同期的增幅2%;而瑞幸的6月财季鲜制饮品净收入为12.09亿美元,同比增长44.17%,而星巴克中国的6月财季收入为7.90亿美元,仅按年增长7.66%。

外部竞争方面,快餐店、茶饮店、便利店等外部竞争者攻势猛烈,赛道竞争加剧,例如蜜雪集团(02097.HK)推出5.9元现磨咖啡,凭借流量和供应链优势掀起新一轮的咖啡业“内卷”。

资本视角:合营模式的三重收益逻辑

引入博裕资本的合营模式,或可让星巴克实现从“重资产运营”到“轻资产分红”的关键转型。

根据协议,星巴克将保留合资企业的40%股权,同时继续作为品牌与知识产权所有者收取授权费用,这种结构让其无需承担主要经营压力,却能双重分享中国市场红利。

从收益结构来看,星巴克在中国的核心回报将来自三方面:一是出让60%控股权获得的直接现金收入,二是保留40%股权对应的权益价值,三是未来十年以上持续收取的品牌授权费与知识产权使用费。

这三部分共同构成了其130亿美元的中国业务总估值。

按照行业管理,品牌授权费很可能采用固定费用+销售提成的模式,这意味着星巴克可以继续得益于中国业务的增长。

这种模式的核心优势在于风险与收益的优化配置:本土团队主导门店运营、供应链管理与市场拓展,承担房租、人力等可变成本与经营风险;星巴克则聚焦品牌维护与核心技术输出,通过授权费获得稳定现金流,同时依托剩余股权享受规模扩张带来的资产增值。

本土化浪潮:资本绑定的多元模式与底层逻辑

星巴克的合营选择并非孤例,麦当劳(MCD.US)、肯德基等洋品牌早已通过多元资本合作模式,实现了“本土运营+总部分红”的共赢格局。

从独立经营到分拆上市,从固定授权费到利润分成,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已成为洋品牌本土化的核心趋势。

星巴克、麦当劳式:控股权出让+授权费+剩余股权:通过向本土资本出让控股权,将日常经营压力转移给中方团队,总部通过品牌授权费(占销售额一定比例)获得稳定收益,同时以剩余股权分享长期增长红利。这种模式适合需要快速突破市场瓶颈、降低运营风险的成熟品牌,尤其适配中国这样竞争激烈且渠道复杂的市场。

麦当劳中国的做法或可为星巴克抛砖引玉:2017年,麦当劳将中国业务52%股权出让给中信联合体,自身保留20%股权并收取销售额特定比例的授权费,以缓解其经营压力和提升中国市场的业务扩张速度。2023年底,随着业务好转,麦当劳全球以18亿美元收购凯雷集团持有的麦当劳中国28%股权,将持股比例提升至48%,既强化了对中国业务的影响力,又保留了本土资本的运营优势,同时也提升了在高增长中国市场的利润分享比例。

肯德基、必胜客式:分拆上市+固定授权费百胜中国(09987.HK)从百胜餐饮(YUM.US)分拆独立上市后,引入春华资本等本土资本,成为完全独立的运营主体。作为品牌授权方,百胜餐饮每年收取百胜中国净系统销售额3%的特许经营费,不参与具体经营,却能持续分享中国市场的增长成果。这种模式下,本土团队拥有完全决策自主权,总部则实现“躺赚”式收益。

2023年3月在港交所上市的“中国比萨第一股”达势股份(01405.HK)也是一样的模式——获得巴菲特爱股达美乐披萨(DPZ.US)的特许经营授权,按当月在中国境内经营所有门店所有销售额的3%向达美乐披萨支付持续月度特许权使用费,同时拥有在本土的完全决策自主权,而达美乐披萨也向达势股份少量投资,以分享本土市场的利润。

资本逻辑背后的核心诉求

洋品牌选择与本土资本绑定,本质上是对中国市场特性的精准判断。

中国市场渠道复杂、消费习惯多变、竞争节奏快,外资总部的远程决策难以适配,而本土资本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更能带来渠道资源、政策理解与消费洞察等关键优势。

从资本回报角度看,授权模式的 ROI(投资回报率)显著高于直营。麦当劳全球有超过95%的门店为特许经营模式,加盟业务毛利率高达83.82%(2025年上半年业绩数据),而直营业务仅14.23%,中国市场的合资模式延续了这一高收益逻辑。

对总部而言,无需投入大额资本用于门店扩张与运营,却能通过固定比例的授权费获得持续现金流,这种轻资产模式能有效降低区域市场风险,同时将资源集中于品牌建设与全球战略布局。

麦当劳的股权增持更凸显了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随着中国成为麦当劳全球第二大市场,门店数量从2017年的2,000余家增至2023年的5,500 余家,业绩的持续增长让总部愿意通过增持股权,进一步分享增长红利。这种策略,既规避了早期市场风险,又锁定了成熟后的收益,成为外资品牌资本运作的典范,或值得星巴克借鉴。

本土化的双面刃:资本合作的机遇与风险

本土资本与授权模式为洋品牌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暗藏着不可忽视的风险。

资本层面的深度绑定,既可能成为加速增长的引擎,也可能因利益冲突或管理失衡陷入困境。

1)资本合作的核心优势

风险隔离与成本优化:本土资本承担主要运营成本与市场风险,总部无需投入大额资金,有效降低了单一市场波动对全球业绩的影响。星巴克通过合营模式,将下沉市场拓展的成本与风险转移给博裕资本,自身聚焦高端品牌维护。

收益稳定性与增长潜力:授权费按销售额固定比例收取,不受短期盈利波动影响,而股权分红则能分享市场扩张的长期收益。

麦当劳中国2025年计划新增1,000家门店,总部不仅能获得更多授权费与租金,还能通过48%的持股享受利润增长红利。

资源协同效应:本土资本的渠道资源与运营经验能加速品牌渗透:中信联合体为麦当劳中国搭建了本土化供应链与数字化运营体系,而博裕资本投资过北京SKP、蜜雪冰城等企业,则能为星巴克提供下沉市场的渠道资源。

2)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

品牌价值稀释风险:本土团队为追求短期业绩可能偏离品牌核心定位。部分洋品牌在本土资本主导下,过度推出低价产品或非核心品类,导致品牌形象模糊,与总部的品牌战略产生冲突。

利益分配与管理冲突:本土资本追求短期盈利最大化,而总部更看重品牌长期价值,这种目标差异可能引发决策矛盾。若授权费比例、股权分红等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容易导致合作破裂。

股权博弈与控制权争议:麦当劳的股权增持虽强化了总部影响力,但也可能与本土控股方产生控制权博弈;而星巴克保留40%股权,未来若市场持续增长,不排除总部进一步增持的可能,这将考验双方的合作信任基础。

资本合作下的成功密码与失败教训

在资本绑定的本土化赛道上,洋品牌们交出了截然不同的答卷。有的通过精准的资本合作模式实现逆势增长,有的则因资本结构失衡或运营失当陷入困境。

成功案例的资本逻辑

百胜中国的分拆上市堪称典范。分拆后引入本土资本,既获得了独立运营的资金支持,又通过3%的固定授权费让百胜餐饮持续受益。本土团队推出老北京鸡肉卷、纸包鸡、宵夜烤串等本土化产品,加速下沉市场布局,门店数量与营收持续增长,实现了本土运营增值+总部稳定收益的双赢。

麦当劳的合资与增持策略同样成功。中信联合体的本土化运营让门店规模翻倍,而麦当劳全球通过授权费与股权分红获得多重收益。2023年的股权增持,既体现了对中国业务的信心,又未打破本土控股的运营优势,实现了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失败案例的资本症结

赛百味(Subway)的中国困境源于资本合作的滞后与模式僵化。

进入中国二十多年,始终未引入强势本土资本主导运营,仅采用低门槛加盟模式,导致品牌授权费收取困难、加盟管理混乱。缺乏本土资本的资源支持与运营管控,产品本土化滞后、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最终门店持续收缩。

加拿大国民咖啡Tims Hortons分拆的Tims天好中国(THCH.US),则陷入了资本扩张与盈利的矛盾。

虽引入腾讯、红杉资本等本土资本,但重资产运营模式导致成本高企,加上面对上述中国咖啡零售市场的激烈竞争,6年未实现盈利,总负债超过总资产。本土资本追求规模扩张的诉求,与品牌本身的盈利模型产生冲突,低价策略虽拉动销量却压缩利润,最终陷入“扩张-亏损-再融资”的循环。

结语:资本共生是本土化的终极答案

星巴克的合营决策与麦当劳的股权增持,共同指向了洋品牌本土化的终极趋势——资本层面的深度共生。

从早期的产品适配到如今的资本绑定,从直营到授权,洋品牌在中国市场的运营模式演变,本质上是资本逻辑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对洋品牌而言,与本土资本合作的核心是把握“放权与掌控”的平衡:在运营层面赋予本土团队充分自主权,借助其资源优势适配市场;在资本与品牌层面保留核心权益,通过授权费、股权等方式分享增长。虽然形式不同,但都实现了“本土运营高效化+总部收益稳定化”的目标。

中国市场的复杂性与增长潜力,加大了洋品牌凭自身力量站稳脚跟的难度。本土资本不仅是资金提供者,更是市场的摆渡人,其渠道资源、消费洞察与运营经验,是洋品牌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而对本土资本而言,借助洋品牌的全球影响力与成熟商业模式,也能快速切入高潜力赛道,实现资本增值。

星巴克的合营之路能否成功尚待观察,但可以肯定的是,那些能够实现“品牌价值+本土资本+市场需求”三方共赢的洋品牌,终将在这片市场上获得长久生命力。资本的深度绑定不是风险的转移,而是责任与收益的共担,这正是中国化洋品牌能够持续发展的核心密码。

免责声明:仅供参考。 过去的表现并不预示未来的结果。
placeholder
欧元/美元从三个月低点回升,因美元走软欧元/美元周二小幅上涨,目前交易价格为 1.1525,此前在当天早些时候触及三个月来的新低。
作者  FXStreet
6 小时前
欧元/美元周二小幅上涨,目前交易价格为 1.1525,此前在当天早些时候触及三个月来的新低。
placeholder
XRP、BNB 和 SOL 录得重大损失,比特币跌至107,000美元瑞波币(XRP)、BNB(之前称为币安币)和索拉纳(SOL)在周二的交易中处于下跌状态,因为更广泛的加密货币市场遭遇了一波抛售,过去24小时内触发了10亿美元的清算。
作者  FXStreet
6 小时前
瑞波币(XRP)、BNB(之前称为币安币)和索拉纳(SOL)在周二的交易中处于下跌状态,因为更广泛的加密货币市场遭遇了一波抛售,过去24小时内触发了10亿美元的清算。
placeholder
英镑对美元承压,交易员削减美联储鸽派押注英镑/美元在周二欧洲交易时段谨慎交投,接近其六个月以来的低点 1.3100。
作者  FXStreet
6 小时前
英镑/美元在周二欧洲交易时段谨慎交投,接近其六个月以来的低点 1.3100。
placeholder
近期规模最大爆仓潮!比特币崩溃暴跌直逼105000,后续仍有下行空间?周二(11月4日)亚洲交易时段,比特币继续在106,500美元附近低位盘整,昨日大幅跳水失守11万,将此前三日涨幅回吐殆尽,长期持有者的抛售压过了风险资产的轻微反弹。与此同时,ETH维持在 3,620美元 附近,相较比特币表现偏弱,因交易者持续减仓山寨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活动低迷,风险偏好下降。投资者就新一轮抛售展开激烈讨论。
作者  FX168
9 小时前
周二(11月4日)亚洲交易时段,比特币继续在106,500美元附近低位盘整,昨日大幅跳水失守11万,将此前三日涨幅回吐殆尽,长期持有者的抛售压过了风险资产的轻微反弹。与此同时,ETH维持在 3,620美元 附近,相较比特币表现偏弱,因交易者持续减仓山寨币,去中心化金融(DeFi)活动低迷,风险偏好下降。投资者就新一轮抛售展开激烈讨论。
placeholder
在日本央行不确定性中,美元/日元在美元走强的情况下刷新多月高点日元在整体坚挺的美元面前走势疲软,并在周二亚洲时段攀升至自2月12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作者  FXStreet
9 小时前
日元在整体坚挺的美元面前走势疲软,并在周二亚洲时段攀升至自2月12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goTop
qu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