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前國際格局深刻調整、地緣政治博弈加劇的復雜環境下,香港憑借 「一國兩制」 獨特優勢與國際化基因,正迎來多重戰略機遇:
1)地緣博弈下的「超級聯系人」機遇:大國在科技、金融領域的競爭促使全球資本尋求安全港,香港作為唯一同時深度融入内地與國際金融體系的樞紐,成為跨境資本避險與配置的首選。
與此同時,香港正成為全球科技企業「雙軌佈局」的關鍵節點,例如由香港園區和深圳園區共同組成的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通過「香港研發+深圳轉化」模式,有效整合兩地優勢資源,在AI、生物制藥、機器人等領域形成差異化競爭力。
2)全球貨幣體系重構下的人民幣國際化機遇: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人民幣存款規模近萬億,清算額活躍度持續提升。通過離岸市場的發展,香港可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市場的使用範圍和影響力,促進全球金融穩定。
更為重要的是,香港積極參與數字人民幣試點,便利香港居民開立和使用數字人民幣錢包,並通過電子快速支付系統「轉數快」為數字人民幣錢包充值。此外,推動智能合約在供應鏈金融、藝術品拍賣等領域的應用,還推出穩定幣分級持牌制度等,均有利于推動香港成為融合法定數字貨幣與虛擬資產的金融樞紐。
3)全球ESG轉型下的綠色金融樞紐機遇: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今年3月出席世界合一峰會致辭時就表示,香港綠色債券發行額已連續七年在亞洲市場排名第一,在發行綠債方面,去年的市場份額達到45%,反映出香港在綠債領域持續領跑亞洲。
此外,香港特區政府設立百億港元創新科技導向基金,引導投資新能源和綠色科技;利用北部都會區與河套合作區聚焦AI、數據中心等綠色科技產業,以及通過興建科技城形成產業集群等方式,將有利于香港打造綠色產融中心。
4)全球產業鏈重組下的區域協同機遇:香港正與内地進一步強化交通互聯,並積極融合粵港澳大灣區,探索法制銜接與營商環境融合,這使香港能夠深度參與大灣區「20+8」產業集群建設。
香港通過絲路基金與金管局聯合投資平台,重點佈局能源轉型和能源設施項目,同時香港與東南亞在綠色金融、數字貿易等領域深化合作,有利于拓展「一帶一路」和東盟市場。
5)全球人才流動下的創新生態機遇:利用優才計劃增強國際人才的虹吸效應。香港大學、中文大學等高校增設AI、區塊鏈等課程,與企業聯合開展產學研項目。這種「引進+培育」模式,使香港在虛擬資產合規、綠色金融產品設計等領域形成人才儲備優勢。
6)制度性機遇:香港作為一個中西融合的地區,自由貿易、金融專業服務均十分發達,也因此在仲裁、跨境爭議調解方面獨具優勢,國際調解院總部落戶香港,突顯出香港的專業能力,既能為國際調解院的運作提供專業的保障,又憑借其獨特的文化與區位發揮「超級聯系人」優勢。
香港通過分級持牌制度和穩定幣監管框架,率先建立符合國際標準的監管範式。通過構建全球領先的監管框架、打通傳統金融與虛擬資產的融合通道、深化大灣區協同創新,香港正將虛擬資產從邊緣領域轉化為驅動金融變革的核心引擎,提升自身的國際競爭力。
資本是經濟發展的初始推動力,在這樣的宏大時代背景下,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香港,應該如何把握機遇,發揮其資本市場優勢?
專家建言發揮香港資本市場優勢
2025年5月20日,由中國國家行政學院(香港)工商專業同學會、香港經濟智庫主辦,中銀香港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香港新質生產力論壇之建設世界一流資本市場論壇」在香港中銀大廈舉行。本次論壇匯聚政商學界精英,圍繞香港資本市場改革、創科融合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入探討,為香港建設全球一流資本市場獻計獻策。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視頻致辭時表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創新是第一動力,特區政府全力推動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進新型工業化和創科產業發展,將優秀的研發成果轉化落地。
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在論壇後會見傳媒時提到,香港應該從三個方面去努力,第一是,不斷拓展原有的金融價值鏈,從股票、債券,到貨幣和商品;第二是,開創新的金融領域,包括金融科技、虛擬資產、穩定幣和綠色金融;第三是,更好地服務國家的發展戰略,服務通過香港走出去的内地企業。
香港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李惟宏發佈了題為《鞏固傳統優勢,開拓金融創新,推動資本市場發展》的主題演講,談到了香港在證券市場的傳統優勢,指出須持續進行改革,包括優化上巿審批機制、GEM改革、降低交易成本、設立場外交易(OTC)市場、取消手數要求、減少無紙證券制度對業界成本的影響等,以進一步提升香港金融市場的競爭力。
對于金融創新,李惟宏先生認為要響應國家的金融強國建設目標,香港特區政府應積極協助獲發牌的金融科技企業持續擴展業務,並推動創新性的金融產品服務和營運模式,當中包括豐富虛擬資產產品發展、加強人工智能應用等,促進金融服務業升級轉型。
推動資本市場發展方面,李惟宏表示,透過深化互聯互通機制 (包括擴闊跨境理財通)、促進金融多元發展 (包括大宗商品、黃金、基金、期貨等金融領域),以及拓展離岸人民幣業務,加速人民幣國際化,以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面對全球局勢的轉變,香港應該如何應對以更好地服務内地與全球投融資改變的需要?
原香港交易所副行政總裁姚嘉仁分享了一些個人的想法:
第一,要全面優化市場機制建設,減低摩擦成本,增強整體國際競爭力,如進一步發展香港做市商制度,尤其是容許内地做市商一定資本額度,來提供香港市場產品和離岸人民幣產品的流動性和活躍度;
第二,深化大灣區的協同效應,釋放大灣區的潛在能量,諸如如何突破壁壘,簡化監管,實現大灣區矽谷和華爾街的協同效益;
第三,全面拓展全球範圍的合作對象。
第四,完整完善人民幣生態圈。
第五,強化整體的風險管理能力,鞏固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結語
資本並非萬能,但卻是現代經濟的「血液」——缺乏資本,則要素無法激活、創新無法落地、產業無法升級。
香港資本市場的核心價值,在于其制度優勢——既保留普通法體系、自由資本流動等國際屬性,又通過互聯互通機制深度嵌入内地經濟循環。
這種「雙重身份」使其成為全球資本理解中國、中國資本影響全球的中介:對國際資本而言,香港是「中國風險的定價窗口」,通過港股、滬深港通等工具,以熟悉的規則參與中國市場;對内地而言,香港是「全球化的試驗場」,通過資本市場開放倒逼制度改革(如注冊制、ESG 披露),同時為國家戰略(如人民幣國際化、科技創新)提供柔性支撐。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背景下,香港的發展機遇本質上源于其獨特的制度優勢與戰略定位。通過鞏固 「超級聯系人」 角色、深化金融與科技雙輪驅動、構建綠色與數字雙軌生態,香港不僅能在國際復雜環境中化挑戰為機遇,更將為全球經濟治理提供「中國方案」與「香港智慧」。未來,香港需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強化法治保障、推動制度創新,方能在國際競爭中保持領先地位,續寫「東方之珠」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