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港股的果鏈概念集體走弱,其中,丘鈦科技(01478.HK)暴跌11.6%,比亞迪電子(00285.HK)、高偉電子(01415.HK)、富智康集團(02038.HK)、舜宇光學科技(02382.HK)、瑞聲科技(02018.HK)均下挫。

A股方面,歌爾股份(002241.SZ)、立訊精密(002475.SZ)、藍思科技(300433.SZ)、信維通信(300136.SZ)、長盈精密(300115.SZ)跌幅明顯。
一方面,當前市場迎來調整,前期科技板塊漲幅明顯,獲利盤高度聚集,部分資金選擇止盈、落袋為安,也在情理之中,消費電子概念也不能幸免。
另一方面,市場翹首以盼的蘋果手機的AI功能遲遲未能上線,也讓部分投資者心里開始嘀咕。在科技巨頭瘋狂押注AI的當下,蘋果顯得有些「掉隊」。
近日,知名科技記者馬克·古爾曼透露,蘋果原計劃於2025年中在中國市場推出的AI功能「Apple Intelligence」,至今仍未兌現,且發佈時間再次延期。
古爾曼指出,Apple Intelligence整體研發過程面臨技術難題,包括工程問題與模型性能不佳等,而在中國的部署則更為復雜。據古爾曼透露,蘋果曾計劃通過本地化合作推進項目,但目前尚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最新消息顯示,蘋果或將目標調整至iOS 26.4版本,擬配合新一代Siri同步推出,但内部對具體上線時間仍持保留態度。
蘋果AI入華的不斷延期,可能會讓該公司在與華為、小米等已在AI領域大舉進攻的國產手機廠商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蘋果發佈了截至9月27日的2025財年第四季度財報,其中,大中華區的銷售144.93億美元,同比下降3.6%,低於市場預期,這也是報告期内蘋果唯一收入下滑的市場。
業内人士指出,在短暫反彈後,蘋果在大中華區的銷售重回此前的下滑趨勢,這背後或許也有AI功能不足的因素。
此外,近期知名蘋果分析師郭明錤表示,蘋果的剛上線的iPhone Air需求低於預期,供應鏈已經開始降低出貨與產能。供應鏈的產能普遍到2026年Q1會縮減80%以上,部分出貨前置時間較長的零組件,預計在2025年底前停產。
有分析師曾樂觀的表示,蘋果新一代手機,尤其是iPhone Air,或將刺激大量用戶升級,帶動蘋果銷量的提振。如今來看,Air的銷量可能不及預期。這一定程度上也對果鏈的表現造成擾動,相關概念股籌碼松動。
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當前A/H股果鏈代表公司估值較低,相對於估值高高在上的AI、芯片概念,安全邊際凸顯。此外,蘋果在2025年至2027年迎來新一輪的硬件創新週期,看好後續果鏈板塊的企穩以及情緒修復。
蘋果近日股價創下歷史新高,資本市場對於其業績增長空間仍表示樂觀,這對於果鏈板塊亦有情緒上的支撐。
華爾街投行Loop Capital近期將蘋果評級上調至「買入」,並將目標價從226美元上調至315美元,指出需求強勁可能超出華爾街預期,持續至2027年。美國另一家投行Evercore的分析師也重申了看漲觀點,認為蘋果後續盈利有望超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