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家全球頂級機構的持倉情況曝光,引發市場廣泛關注。伯克希爾減持蘋果、首次買入谷歌;橋水大幅減持科技股,加倉標普500ETF;高瓴繼續重倉中概股,大舉加倉阿里巴巴。這些機構的調倉背後,藏著什麽投資邏輯?
伯克希爾抛蘋果,首次買谷歌,「股神」出手有玄機
眾所週知,「股神」巴菲特將在年底結束長達60年的首席執行官(CEO)任期。
在這個關鍵時刻,伯克希爾的持倉情況更加引人關注。
根據伯克希爾遞交的截至2025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持倉報告(13F),季度末,伯克希爾的持倉總市值較上季度末稍有回升,至約2670億美元,新建倉1只股票,增持6只股票,減持5只股票。
13F文件還顯示,前十大持倉股佔到伯克希爾接近87%的倉位,分别是蘋果(AAPL.US)、美國運通(AXP.US)、美國銀行(BAC.US)、可口可樂(KO.US)、雪佛龍(CVX.US)、西方石油(OXY.US)、穆迪、瑞士安達保險、卡夫亨氏和谷歌-A(GOOGL.US),其中最大的個股持倉變動是蘋果和谷歌-A。
數據顯示,伯克希爾連續第二個季度減持蘋果,其持有的蘋果股票進一步降至約2.38億股,持股數較二季度末環比減少14.92%,持倉規模降至607億美元,但蘋果仍然是伯克希爾頭號重倉股。
此外,伯克希爾還減持了美國銀行、威瑞信、德維特等個股。
而在今年三季度,伯克希爾首次建倉了谷歌-A,季度末持有谷歌-A約1785萬股,在總持倉中佔比達1.62%,持倉規模約為43億美元,成為伯克希爾第十大重倉股。
除谷歌-A外,伯克希爾在三季度還買了安達保險、達美樂披薩等個股。
橋水降低科技股持倉,大幅增持標普500ETF
和巴菲特的情況有點類似,知名投資人達利歐已經於今年8月份離開了其一手創建的橋水基金,這只規模首屈一指的對衝基金在三季度則在三季度進行了大幅度的調倉換股。
最新的13F文件顯示,橋水基金三季末的持倉市值約為255億美元,較二季度末稍有上升。
前十大持倉集中度超過32%,包括標普500ETF-iShares(IVV.US)、標普500ETF-SPDR(SPY.US)兩只ETF,以及谷歌-A、微軟(MSFT.US)、賽富時(CRM.US),英偉達(NVDA.US)等個股。
在第三季度,橋水基金大幅減持了大型科技股。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橋水基金持有約251萬股英偉達的股票,環比大降約65%。
值得注意的是,英偉達還遭到軟銀集團的清倉。
11月11日,軟銀在業績報告中提及,截至第二季度末,其持有的3210萬股英偉達股票(含資產管理子公司持股)已於2025年10月以58.3億美元價格售出。華爾街知名「大佬」彼得·蒂爾旗下的蒂爾宏觀基金也披露了13F報告,顯示已經出售了對英偉達的全部持股,截至9月30日,已不再持有英偉達任何股份。
此外,橋水基金還在三季度大幅減持谷歌-A、微軟、亞馬遜、博通(AVGO.US)等科技公司股票。
下半年以來,關於「AI泡沫」的討論愈演愈烈,橋水基金大幅度減持大型科技股的股票,也顯示出對科技股的後市的看法趨於謹慎。
而在另一邊,橋水基金在第三季度大規模增持IVV(標普500ETF-iShares),增持數量約為174萬份,環比增持比例超過75%,目前是橋水基金的第一大持倉品種。
標普500ETF-iShares(IVV.US)跟蹤的標普500指數是典型的美國寬基指數。橋水基金這種大幅減持科技股,同時大幅增持美國寬基指數的做法,通常被視為是一種偏防禦性的策略,這值得投資者留意。
此外,橋水還在第三季度增持了軟件公司賽富時、泛林集團、Adobe,超威半導體(AMD.US)、互聯網公司Sea、萬事達(MA.US)等公司。
高瓴繼續重倉中概股,加倉阿里巴巴、百度
另外一家知名機構——高瓴旗下專注二級市場投資的基金管理平台HHLR Advisors的13F報告則顯示,其仍然專注於中概股板塊,佔比超九成。
13F文件顯示,三季度末,HHLR Advisors的持倉市值約為41億美元,較上季度增長9.9億美元,增幅32%。
HHLR Advisors最顯著的特點是持倉高度集中於中概股板塊。數據顯示,截至三季度末,其前十大持倉股包括拼多多(PDD.US)、谷歌-A、通用電氣航空航天(GE.US)、阿里巴巴(BABA.US)、富途控股(FUTU.US)、百濟神州(ONC.US)等公司。
從具體的持倉來看,在國内三大電商平台中,HHLR Advisors增持了將近162萬股拼多多,持股比例大幅提升逾23%,持倉市值增至約11.4億美元,繼續穩居第一大持倉股。此外,HHLR對阿里巴巴的持股數激增逾186%,增持近214萬股。
與增持拼多多和阿里巴巴形成鮮明對比的是,HHLR Advisors在三季度清倉出售了全部的228萬股京東(JD.US)股票。
有投資者認為,HHLR Advisors三季度爆買阿里巴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其在AI領域取得的優異成績。
數據還顯示,HHLR Advisors在第三季度首次買入百度164.1萬股,持倉市值達2.16億美元,這項操作也被視為對百度AI及自動駕駛方面的押注式投資。
除百度外,該基金還小規模新建倉了滿幫集團(YMM.US)和Sea。
事實上,在伯克希爾、橋水、高瓴之外,還有多家知名機構披露了持倉。
例如,在國内投資界享有盛名的H&H International Investment(段永平美股持倉主體)也披露了13F文件,三季度新進了光刻機巨頭阿斯麥,大幅增持伯克希爾,同時減持了蘋果、英偉達、阿里巴巴等。
尾語
巨頭調倉的硝煙背後,是頂尖機構對2025年下半年市場趨勢的鮮明博弈:有人減持科技股擁抱防禦性寬基,有人重倉中概股押注AI與成長賽道。從伯克希爾首入谷歌的佈局,到高瓴對百度、阿里的押注,再到段永平新進光刻機龍頭的遠見,每一筆調倉都是機構對行業週期、企業價值的深度研判。
值得投資者警惕的是,頂尖機構的操作雖具參考價值,但核心邏輯往往綁定其資金規模、風險偏好與長期策略,盲目「抄作業」易陷入被動。與其追逐表面調倉動作,不如穿透持倉變動,拆解背後的行業趨勢判斷與估值邏輯,再結合自身風險承受能力做出決策——這才是機構持倉報告真正的價值所在。
你認為,哪些機構的調倉策略更值得參考?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