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特斯拉可以說是熱搜上的常駐選手。
該公司先是透露將於8月8日推出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再是宣布將開啟“廣進計劃”,在全球範圍內裁員10%。官方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末,特斯拉全球擁有超14萬名員工,此番裁員將波及約1.4萬人。
作為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頭部企業,特斯拉這樣的一開一合舉措很大程度說明,先前以電動化為主導的新能源汽車變革漸緩,亟待智慧化帶來新動能。對於Robotaxi計劃,特斯拉創辦人兼執行長馬斯克也提出一定期待:如果實現完全自動駕駛,能夠提高5倍車輛使用價值。
不過,從目前的發展來看,Robotaxi似乎仍是一個遙遠的願景,特斯拉具備足夠底氣邁向一個新未來嗎?
劍指Robotaxi,特斯拉決心邁入新周期?
具體來看,特斯拉的此次裁員,顯然是降本增效的選擇。
正如馬斯克在全員信中提到:「多年來,我們發展迅速,在全球範圍內開設了多家工廠。隨著這種快速增長,某些領域出現了角色和工作職能的重複。當我們在為公司下一階段的成長做準備時,審視公司各個方面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生產力是極其重要的。
雖然時至今日特斯拉仍是電動車市場的頭部玩家,但聯繫競爭情勢來看,其的確需加快步伐邁向一個新發展週期。」
以特斯拉關鍵的發展陣地中國市場為例,當前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的競爭空前激烈。一方面是無止盡的價格戰,根據相關券商統計,今年以來,比亞迪等12家「參戰」車企平均價格降低11%。
特斯拉雖然是價格戰中的“積極選手”,多次在出台優惠政策後短期內又降價,馬斯克也表示“我們必須讓我們的產品更實惠,這樣人們才能買得起”,但友商更優惠的產品供給下,特斯拉的價格優勢或難以凸顯。
另一方面, 車企之間的技術比拼也在不斷升級,無論是現有車企對技術生態的完善,如蔚來發布自研芯片“楊戩”和“神璣”、大圓柱電池46105以及自研智慧底盤系統“天行”,以推進產品生態化佈局,還是新銳選手攜智能化手段強勢入局,如以“人車家全生態”為賣點、強調車機互聯功能的小米SU7的發布,都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產業的下半場賽事已經開啟。
而新賽事為特斯拉帶來的緊迫感也在業績中有所體現。根據財報,2023年Q4,特斯拉總營收251.7億美元,年增3%,低於分析師預估的258.7億美元;毛利率為17.6%,低於市場預期的18.3%。
銷售方面,數據顯示,2024年Q1,特斯拉交付38.7萬輛汽車,低於分析師預測的44.9萬輛,這是2022年Q3以來單季交付量首次跌破40萬輛關口。
圖源:特斯拉
當然,壓力之下,特斯拉不會打無準備之戰。為了實現更可觀的發展,其一邊優化資源分配,消除不必要的冗餘,此次大規模裁員即是關鍵的一環;一邊則積極開拓Optimus人形機器人、Robotaxi、儲能等新業務,已越來越契合馬斯克對特斯拉的定義——「一家結合人工智慧和機器人的科技公司,而非僅僅是汽車製造商」。
而單就Robotaxi業務而言,特斯拉的發展決心頗為堅定,馬斯克曾直言:「如果實現不了完全自動駕駛的能力,特斯拉的價值將『基本上歸零』。」這足以看出自動駕駛已成為其產品升級的必然路徑。
但Robotaxi領域的競爭也不可小覷,且考慮到技術難度,市場對相關產品的信心並不充足。卡內基梅隆大學電氣和計算機工程副教授Philip Koopman曾表示:“目前自動駕駛汽車產品仍然存在問題,離完全無人駕駛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挑戰當下,特斯拉又能否交出理想答案卷?
商業化進程開啟,特斯拉能走多遠?
「隨著自動駕駛技術逐步成熟,私家車或將走向消亡,未來只會有全天候營運的Robotaxi,滿足用戶多種多樣的出行需求。」這是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諾亞·赫拉利在其著作《未來簡史:從智人到智神》中對未來汽車出行的預想。
而現階段可以看到的是十分廣闊的市場前景。中金公司數據顯示,預計2030年,全球Robotaxi市場規模將超2兆美元。另外,Robotaxi商業化試點也已經開啟。
例如,2023年3月,北京亦莊特定區域成為我國首批支持「車內無人」載客示範應用區域。 2024年1月,深圳寶安區審議通過《智慧網聯汽車商業化試點管理辦法》,致力於吸引一群自動駕駛企業在區域內進行常態化、規模化商業化試點。
在此背景下,相關企業的業務佈局也有條不紊地進行。
據了解,2024年4月,廣汽埃安與滴滴自動駕駛達成合作,合資成立安滴科技,計劃於2025年推出首款商業化L4車型;百度Apollo旗下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平台“蘿蔔快跑” ,目前已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武漢、長沙等地開放載人測試營運服務,並開始取得成果。
數據顯示,2023年第四季,蘿蔔快跑服務單數達83.9萬單,年增49%;截至2024年1月2日,蘿蔔快跑累計向民眾提供乘車服務500萬次。
而國外市場,可以看到,美國自動駕駛技術廠商頭部玩家Cruise、Waymo已取得先發優勢,2023年,這兩家公司相繼獲得了舊金山全天候商業運營無人駕駛出租車的運營牌照,標誌著完全開放的Robotaxi商業化正式在美國乃至全球首發落地。
這樣來看,特斯拉Robotaxi業務面對的競爭也日益激烈。但就目前的發展而言,特斯拉對Robotaxi的野心其實也有較強技術實力支撐。
早在2023年世界人工智慧大會上,馬斯克宣稱:「特斯拉FSD(全自動駕駛)已經非常接近完全無人幹預的全自動駕駛狀態。」一些數據有所印證。
據悉,特斯拉全自動駕駛累計行駛10億英里(約16億公里),已超出先前業界判斷L4級自動駕駛最低路測里程數的10億公里。另外,根據市場估計,特斯拉FSD累計行駛里程預計在五月底達到20億英里,並在一年之內達到60億英里總量。
圖源:特斯拉
能夠實現這樣的成果,離不開資金實力,以及在此基礎上構築的技術優勢和規模優勢。事實上,目前Robotaxi商業化難以落實的一大原因在於產品製造、營運成本高企,對企業資金實力提出較高要求。
具體來說,目前市面上的Robotaxi大多是乘用車後製改裝,涉及的成本投入較為龐大。廣汽資本研報顯示,配備安全員的改裝無人出租車整體成本高達107萬元,遠高於安全員+前裝車的81萬元和無安全員+前裝車的43萬元。
圖源:廣汽資本
而对于特斯拉而言,成本挑战存在但并不十分显著。据悉,目前特斯拉是全球范围内少有的盈利车企,或许是造血能力的强劲,使得其能在技术研发方面大步迈进。据马斯克透露,今年特斯拉将在自动驾驶领域累计投入超100亿美元,以提升技术水平,并搭建应用基础。
底層技術方面,Dojo超級電腦這類成果或能為特斯拉自動駕駛提供較強助力,其相比英偉達A100可實現4倍的性能、能耗比提升1.3倍。在應用基礎方面,「全球首個突破600萬輛純電動車生產大關的企業」也證明了特斯拉有十分寬廣的試驗田。
不過,難以忽視的是,特斯拉Robotaxi要真正落地,還需跨越安全性這一關。例如,先前Cruise無人駕駛計程車引發的交通事故,就使得資本市場更加謹慎看待Robotaxi的商業化。
雖然特斯拉自動駕駛技術對安全性有一定賦能,此前方舟投資公司分析師Tasha Keeney的研究也表明,配備FSD的特斯拉的相對安全性大約是美國普通汽車的18倍(在城市街道上),但從業界來看,Robotaxi技術研發、商業落地、標準完善等方面均處於初期,可以說,特斯拉的新創業才剛開始。
* 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讀者不應以本文作為任何投資依據。在做出任何投資決定之前,您應該尋求獨立財務顧問的建議,以確保您了解風險。差價合約(CFD)是槓桿性產品,有可能導致您損失全部資金。這些產品並不適合所有人,請謹慎投資。查閱詳情